谢光豪


工作总结 2019-08-10 06:36:55 工作总结
[摘要]篇一:[谢光豪]广西军区历任领导名录【全】广西军区历任领导名录【全】(2009-04-19 13:34:23)转载标签:广西军区历任领导名录张云逸李天佑韦国清周遇奇刘晓琨少将辛荣国分类: 人事总结 【广西军区】1949年12月组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13兵团兼任。1950年4月

【www.shanpow.com--工作总结】

篇一:[谢光豪]广西军区历任领导名录【全】


广西军区历任领导名录【全】
(2009-04-19 13:34:23)
转载
标签:
广西军区
历任
领导名录
张云逸
李天佑
韦国清
周遇奇
刘晓琨少将
辛荣国
分类: 人事总结
【广西军区】1949年12月组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13兵团兼任。1950年4月第13兵团免兼。由第49军归并广西军区。1952年4月第49军番号撤消,1955年4月广西军区隶属广州军区。历任领导名录收集了全部副军职以上任职,以及部分正师任职。历任司令员01.张云逸(1949.12-1951.04兼)02.李天佑(1951.05-1955.07兼)03.卢绍武(1955.07-1959.01) “1960.07”有误04.欧致富(1959.01.05-1969.11) 1969.1205.赵欣然(1969.11-1979.04)06.张序登(1979.04-1982.10,1982.10-1983.05兼)07.李新良(1983.05-1988.02广州军区副司令员)08.肖旭初(1988.04-1990.06海南省军区司令员)09.文国庆(1990.06.23-1994.12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1990.9军区党委副书记10.刘国裕(1995.02-2000.09广东省军区司令员)11.邱达雄(2000.09-2004.03)12.辛荣国(2004.03-2005.01)13.刘晓琨(2005.01-)历任政治委员01.张云逸(1949.12-1951.04兼,第一1951.05-1952.07)02.谭甫仁(第三1952.12-1955.07) 1953.0103.陈漫远(第二1952.01-1955.10兼,第一1955.10-1957.09兼) “1952.07”?04.覃士冕(第二1957.09-1961.08) 编年史为“1957.08”05.刘建勋(第一1958.01-1961.08兼) 《当代广西人民武装 1949-1999》为“1959.03.18”06.韦国清(第二1958.09-1961.12兼,第一1961.12.12-1975.10兼)07.方国安(第二1961.08-1963.10广东省军区政委)《当代广西人民武装 1949-1999》、《中共广西组织史》为“1961.10”08.李士才(第二1963.12.05-) 编年史为1963.12任职09.魏佑铸(第三1968.08.21-1970.06) “1967.08”有误10.刘重桂(1963.11-1969.06,第二1969.06-1971.08,第三1971.08-1979.12) “1970.06”有误?11.王泮文(第四1971.05-1979.04)12.韦祖珍(第二1971.08-1983.09) “1973.06”13.安平生(兼,第一1975.11-1977.11)14.郭质甫(1976.06-1985.08)15.乔晓光(兼,第一1977.03-1983.09) “1977.11”16.毕克用(1983.05-1985.08)17.陈辉光(兼,第一1983.09-1985.06)18.肖旭初(1985.08-1988.02)19.王静波(1988.04-1992.04)20.张国初(1992.04.15-1993.05) 1992.6军区党委书记  21.熊自仁(1993.05-1994.03)1993.06.01任职,1994.02离职22.龚平秋(1994.03-1997.09)23.周遇奇(1997.09.01-2000.12) 1997.9.5军区党委书记24.周传统(2000.12-2004.06退役)25.岳世鑫(2004.06-2005.07)26.刘良凯(2005.07-)历任副司令员黄永胜(第一1949.12-1950.04)李天佑(第二1949.12-1950.04,1950.05-1951.04司令员)彭明治(第三1949.12-1950.04)曾国华(1951.01-1951.08第49军军长) 注:组织史为1950.04卢绍武(1951.08-1955.07司令员)覃士冕(1955.04-1957.08第二政委) 注:组织史为1959.04余成斌(1955.09-1964.09)傅春早(1956.06-1964.12)姜茂生(1957.06-1964.01)王奎先(1956.09-1966.05)郑贵卿(1959.05-1964.12)曹灿章(1959.11-1964.01)吴  华(1963.10-1976.10)陈开路(1963.10-1976.10)刘重桂(1963.11-1969.06)焦玉山(1964.12-1969.12)陈运春(1965.08-1976.10)徐其海(1965.10-1976.10)孙伯威(1966.02-1983.05)宋瀛洲(1969.02-1983.05)宋治平(1969.10-1983.05)熊光武(1969.10-1979.05)苏桐卿(1969.10-1979.05)周德礼(1970.04-1971.11)侯  超(1970.12-1981.12)陈  琪(1971.05-1979.05)石伴礁(1971.05-1979.03)林  滔(1975.08-1979.05广东省军区顾问)王  克(1975.08-1979.05)陈德华(1978.12-1983.05)李  森(1978.12-1983.05)刘  超(1979.09-1983.05)刘恒作(1979.09-1983.05)王自信(1979.09-1981.09)王立山(1981.09-1983.05)于俊久(1983.05-1985.08)赵德芳(1983.05-1985.08)李立成(1985.05-1991.09) 1986、1989李梅生(1985.08-1995.02)赵云凌(1985.10-1989.04)贾富坤(1989.06-1990.06第41集团军副军长) 1989.04胡  军(1990.06.23-1996.04)刘文亮(1992.06-1995.03)欧阳延生(1995.02-1999.04)邱达雄(1996.04-2000.08)满元刚(1999.04-2000.08)刘仁斌(2000.08-2005.01)崔晓军(2000.08-2005.03)辛荣国(2003.04-2004.03司令员)肖石桥(2005.01-)李绍庄(2005.03-)历任副政委莫文骅(第一1949.12-1951.04)吴法宪(第二1949.12-1950.04)刘随春(1951.08-1952.00逝世) 刘隋春谭甫仁(1952.06-1952.12第三政委)方国安(1954.12-1961.08,1955.12兼监委书记,1956.05.18兼监委书记)李俭珠(1956.07-1964.06,1962.03兼监委书记)鲍启祥(1959.10-1960.12)车学藻(1961.04-1964.05)冯志祥(1961.12-1964.05)周绍明(1964.09-1969.09兼监委书记)何纪元(1965.11-1980.11)韩世福(1965.11-1980.10)王希永(1966.02-1969.10)于斯夫(1969.02-1983.05)张智理(1969.08-1980.11)郭质甫(1969.10-1976.06政委)许长庚(1969.10-1979.05)苏毅坚(1969.10-1979.05)许圣亭(1970.06-1979.05)王晓峰(1970.06-1979.05)卢继昌(1970.12-1979.05)郭  鹏(1970.12-1979.01)赵兴祥(1971.05-1983.05)卢延庆(1973.11-1979.09)李  鹏(1974.02-1977.12)宿东山(1975.05-1978.12)王  侨(1975.05-1979.05)齐  雍(1976.01-1979.01) 1975.12唐  海(1976.05-1979.01)马  腾(1978.12-1981.12)郭长增(1981.02-1982.09)毛国斌(1983.05-1989.04,1991.11-1993.11,1993.11-1995.08兼纪委书记) 1989.05何耀东(1983.05-1990.06)詹克勋(1990.06-1993.11,1991.11-1993.11兼纪委书记,广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周焜光(1993.02.26-1998.04)孙诗煌(1993.04.20-1998.04)刘代文(1996.07-2004.03)刘人杰(1997.04-1998.07)刘勋发(1998.04-2001.09)杨先厚(1998.07-2003.03)谢光豪(2001.08-2003.03)李俊安(2003.03-2005.05)阚延泉(2004.03-2005.01)黄深根(2005.00-)历任军区顾问刘桐山(1977.04-1980.00)、张建中(1977.07-1980.11)、徐其海(1978.12-1982.07)、宿东山(1978.12-1980.00)、陈运春(1979.01-1982.11)、齐雍(1979.01-1984.02)、熊光武(1979.05-1981.04)、吴华(1979.05-1983.05)、陈琪(1979.05-1981.04)、苏桐卿(1979.05-1984.02)、许长庚(1979.05-1981.02)、卢继昌(1979.05-1983.06)、张桂森(1979.10-1983.05)、王晓峰(1979.05-1983.06)、苏毅坚(1979.05-1984.01)、卢延庆(1979.09-1983.06)、王侨(1979.05-1982.11)、许圣亭(1979.05-1981.07)、韩世福(1979.05-1980.11)、侠静波(1979.05-1980.02)、张海波(1980.04-1983.06)、王兴中(1980.04-1984.01)、廖前珍(1980.04-1981.06)、夏显明(1980.04-1982.11)、景伯承(1980.04-1980.11)、印玺(1983.05-1985.08)、郑玛(1983.05-1984.09)、陈德华(1984.10-1985.08)、候超(1981.12-1984.01)、王自信(1981.12-1984.04)、马腾(1981.11-1982.05)历任参谋长:曾国华(1949.12-1950.04)钟  伟(1950.05-1950.11)卢绍武(1950.11-1951.08)覃士冕(1951.08-1952.08)覃国翰(1952.08-1955.11)姜茂生(1955.12-1957.06)曹灿章(1957.06-1959.11)吴  华(1959.11-1963.10副司令员)陈运春(1963.10-1965.08副司令员)李  林(1965.08-1968.07)宋治平(1968.08-1969.10副司令员)马庆功(1969.10-1978.12) 马庆明印  玺(1978.12-1983.05)古国檀(1983.05-1985.08)孙戈卿(1985.08-1989.05)胡  军(1989.05.19-1990.06.23)欧金谷(1990.06.23-1993.12第41集团军军长)满元刚(1994.04?-1999.04)刘仁斌(1999.04-2000.08)肖石桥(2000.08-2005.01)周泽生(2005.01-2008.)范小兵(2008.--)历任副参谋长:廖联原、韩世福、陈运春、李梦先、曹德潜、黄道充、钟生栋、宋治平、张海波、王兴中、景伯承、王震、王锡全、姜铭海、印玺、李文清、刘恒作、戴文庆、吴潮、刘存智、陈育才、胡锡彪、曹俊德、石者英、李万永、孙长锁、王玉振、施洪湘、于俊久(-1983.05)、范株岐、孙戈卿(-1985.08)、程传善1995、郑垣嘉,胡军(-1989.05)、杨英耀1989、邓道生历任政治部主任吴法宪(1949.12-1950.04兼)刘随春(1950.04-1951.08)谭甫仁(1952.06-1952.12兼,1952.08兼纪委书记)吕炳安(1952.12-1953.09)方国安(1953.09-1955.05)齐渭川(1955.05-1956.07)高先贵(1956.07-1959.03)车学藻(1959.03-1961.04,1961.04-1963.11兼)王希永(1963.11-1966.01)孙  磊(1966.02-1971.02)丁云汉(1971.02-1978.12)郑  玛(1978.12-1983.05)詹克勋(1983.05-1985.08,1989.05.19-1990.06.23)何耀东(1985.08-1989.05兼)张国初(1990.06.23-1992.04)熊自仁(1992.04-1993.06.01)周遇奇(1993.06.04-1995.02第42集团军副政委)刘人杰(1995.02-1997.04副政委)刘勋发(1997.04-1998.04副政委)谢光豪(1998.04-2001.08副政委)刘巍东(2001.08-2003.05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黄深根(2003.06-2005.05副政委)陈平华(2005.05-2007.11第41集团军政委)白念法(2008.03-)历任政治部副主任:吕炳安、栗在山、孟维平、王励锋、曹公和、段纯和、张辛吾、卢继昌、孙磊、王天羿、侠静波、赵兴祥、许圣亭、张乃健、刘化一、郑新生、孙永泉、郑玛、赵耀昶、张耀先、甘照寰、仇凌云、梁超、王樵、郑梦溪、周毅、侯兆强、丁福华、谢启云1995、吴国华1989、唐景积,历任后勤部部长:邱国光(1949.12-1950.04)冉  泽(1951.02-1953.07)马安兴(1955.06-1964.12)王  震(1964.12-1969.02)李  旭(1972.12-1978.12) 1972.11师风翔(1979.01-1983.05)陈国汉(1983.05-)王芳柏(1993.02-)李绍庄(?-2005.03副司令员)唐桂己(2005.03-)历任后勤部政委(1985.12取消政委编制):马绍华(1949.12-1950.04)王贤武(1956.03-1957.04)李镜如(1957.11-1959.03)张  彬(1959.03-1964.06)苏毅坚(1964.06-1965.05)赵中立(1967.01-1969.06)崔  栋(1969.06-1978.12)陈  英(1979.01-1983.05)谢启云(1983.05-1985.12政治部副主任)历任装备部部长:(1992.10底成立技术保障部,1993年4月改称装备技术部,1998.11.1成立装备部)刘梅初(1993.02-)曹全义()历任干部管理部部长:李天佑(1951.02兼)历任省兵役局局长:傅春早(1954.12-1956.06?)、廖联原(1956.06?-1958.12)(《广西通志 军事志》 、《广西军事编年史 1801-1993 (第二版)》、《广西组织史资料 1949-1987》、《广西年鉴》【brk1985收集整理】)

篇二:[谢光豪]广东省军事志(1949·10·~) 军队沿革 军政社区 军政在线网


无图版
控制面板 | 短消息 | 搜索 | 会员 | 帮助 | 社区 | 首页 | 无图版
军政社区 » 军队沿革 » 广东省军事志(1949·10·~) 转到动态网页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广东省军事志(1949·10·~)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ytsheu理事局常务副主席
级别: 管理员精华: 7 发帖: 35763积分: 181796 金钱: 73350 威望: 19 在线时间:2568(小时)注册时间:2005-02-23最后登录:1970-01-01

广东省军事志(1949·10·~) 一、 建国后广东军事体制第一节 建国初期广东军事机构 1949年10月14日,第4野战军第15团先头部队第128、132师,分别从北郊、东郊突入广州市区,华南最大城市广州解放。为稳定局势,建立革命秩序,肃清反动残余势力, 迅速恢复生产,安定人民生活,支援前线,解放广东全境,在人民政权尚未建立、战争仍在继续进行的非常时期,相应地建立了如下军事机构。 一、广州警备司令部 1949年10月18日成立。机关由解放军第44军军部兼,驻广州德政北路原国民党广东省保安司令部旧址。司令员邓华(第15兵团司令)兼、政治委员赖传珠(第15兵团政委)兼,副司令员方强(第44军军长)兼、副政治委员吴富善(第44军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谭甫仁。 第44军132师(辖3个步兵团)为警备部队,担负维护社会治安,清匪、肃特,收缴流散武器, 收容散兵游勇,扫荡烟、赌、妓馆,安置乞丐、难民,整顿交通秩序等任务。1950年5月,132师调离广州,由从广西宜山调来的第158师接替。9月第158师兼广州警备司令部。司令员由广东军区副司令员黄永胜兼,参谋长由158师师长李道之兼。10月,158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10师;1952年1月,调离广州。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市公安总队兼广州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李国良,政治委员何明。1957年8月,广州警备司令部由广东军区司令部兼。1959年1月24日,广州警备司令部撤销,城市警备工作由广东军区负责。 二、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1949年10月21日在广州成立。驻中华北路(今解放北路)原国民党行政院旧址。主任叶剑英、副主任赖传珠,委员方方、邓华、洪学智、肖向荣、尹林平、曾生、朱光、李章达、吴奇伟、张酉录村、刘琦、陈应中。秘书长肖桂昌,副秘书长杨应彬。下设8个委员会和4个部处,负责承办军管会各项工作,接管原国民党省、市军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至12月2日,共接管534个单位,各级旧职人员3.4万余人。随着省、市人民政府和广东军区的成立,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于12月4日决定,市军管会各系统分别移交省、市各军政系统建制领导。1954年7月,在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市军管会正式宣告结束。 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8委4部处负责人表 表2-4-1 三、 广东省支前司令部 1949年10月27日在 广州成立。司令员尹林平,政治委员方方,参谋长谢育才。下设秘书、财务、交通、运输、采购、抢修、工人动员7个处。另在广西梧州、广东廉江、开平等地设办事处。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筹集粮草,抢修道路桥梁,运送物资,支援解放军作战。1950年3月,省支前司令部迁驻湛江,全力加强海南岛作战的支前工作,为解放广东全境作出了贡献。1950年5月撤编。 四、 珠江三角洲作战指挥部 为巩固广州外围,歼灭珠江三 角洲的国民党军残部及土匪,开展水网战和海岛战,根据华南分局1949年10月25日决定,于10月29日组成珠江三角洲作战指挥部。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尹林平,副司令员王作尧,副政治委员刘向东,参谋长严尚民,副参谋长邬强,政治部主任杨康华,副主任刘田夫。由以上7人组成珠江三角洲作战指挥部前委,曾生任书记。统一指挥两广纵队和珠江三角洲的地方部队,负责歼灭残敌、土匪,协助地方建立人民政权。1950年2月,指挥部撤销,改称珠江军分区。 五、 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 为配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歼灭残敌、土匪,加强珠江防务,经中央军委1949年11月6日批准,12月15日,在广州成立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司令员洪学智(兼),副司令员王作尧,副政治委员黄若萍,参谋长李怀章,政治部主任邓楚白。辖陆战营、海防队、造船所等。接收国民党起义投诚和缴获的“联荣”、“舞风”、“高明”、“东兴”号等6艘舰艇。江防司令部成立后,对指挥解放万山群岛作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12月,以江防司令部、第173师师直、补训第2师师直为基础,组建中南军区海军。 第二节 广东(省)军区 一、 发展概况 广东(省)军区是以省命名的军队一级组织,是全省军事领导指挥机关,属广州军区(前身中南军区)建制,同时是中共广东省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和省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受广州军区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双重领导。广东(省)军区自成立后,经过多次整编、调整,主要沿革分6个时期: (一) 第15兵 团兼广东军区时期 (1949.11~1951.4) 1949年11月17日,广东军区在广州市成立。由第15兵团兼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剑英、第一副司令员邓华、第二副司令员洪学智、第三副司令员曾生,第一副政治委员赖传珠、第二副政治委员尹林平、第三副政治委员冯白驹,参谋长洪学智(兼)、政治部主任肖向荣。辖第40、43、44、48军,两广纵队,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第1(潮汕)、第2(兴梅)、第3(东江)、第4(北江)、第5(西江)、第6(珠江)、第7(台山)、第8(南路)8个军分区,25个团和82个县大队。1950年1月,两广纵队调归广东军区建制,第48军转隶江西军区。2月,第41军转隶第15兵团。7月,琼崖纵队改编为海南军区,仍属广东军区建制领导。第15兵团改称第13兵团,北上沈阳,组建东北边防军,准备抗美援朝。驻河南郑州第13兵团部调入广州,沿用第15兵团番号,改称广东军区兼第15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剑英、第一副司令员黄永胜、第二副司令员吴克华、第三副司令员曾生,第一副政治委员肖向荣、第二、三副政治委员仍为尹林平、冯白驹,副政治委员邱会作,参谋长曾国华,政治部主任肖向荣(兼)。1951年3月,第46军划归第15兵团领导,原属第15兵团的第43军划归广东军区直接领导,第15兵团亦归广东军区领导与指挥。同年3月15日,成立广东军区防空司令部。原高炮第1师所辖高炮第531、532、533团划归广东军区防空司令部建制。 第15兵团兼广东军区成立时编制序列表 (1949年11月) 表2-4-2 (二) 华南军区时期 (1951.5~ 1952.6)1951年5月1日,以广东军区、第15兵团机构为基础,组成华南军区。司令员叶剑 英、政治委员谭政(兼),副司令员黄永胜,参谋长吴克华,政治部主任肖向荣,辖广西、海南、粤东、粤西4个军区,广东防空司令部和珠江、北江2个直属军分区,并负责指挥第41、43、44、45、46、48军及特种部队。粤东军区辖东江、兴梅、潮汕3个军分区,军区机关由第41军军部兼;粤西军区辖西江、粤中、高雷3个军分区,军区机关由第43军军部兼。9月,成立华南军区编练司令部;次年7月撤销。 华南军区成立时序列表(1951年5月) 表2-4-3 (三)中南军区广东武装工作部时期 (1952 .7~1954.8) 1952年7月,中南军区机关由汉口移驻广州,华南军区番号撤销,机关并入中南军区机关。广西、海南军区改归中南军区直接领导,同时组成中南军区广东武装工作部,部长黄一平,副部长邬强、白相国。广东的粤东、粤西军区及珠江、北江军分区于9月整编为粤东、粤西、粤中、粤北4个三级军区,隶属中南军区,其武装工作 ,由广东武装工作部管理和指导。粤东军区由第41军兼(11月免兼,驻汕头以北之彩塘),并以潮汕军分区机构组成粤东军区武装工作部;粤西军区以高雷、粤中军分区机构合编组成(驻湛江);粤中军区以东江、珠江军分区机构合编组成(驻中山);粤北军区以西江、北江军分区机构合编组成(驻曲江,今韶关);兴梅军分区机构改编为中南军区暂编第26团,归广东武装工作部领导。原珠江、东江、北江、西江、兴梅、潮汕、粤中(原台山)、高雷(原南路的一部分)军分区番号撤销。 中南军区广东武装工作部编制序列表(1952年7月至1954年8月)表2-4-4 (四) 中南军区公安部队部(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广东军区时期 (1954.9~1956.6) 1954年9月,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与中南军区武装工作部合并,组成中南军区公安部队部兼广东军区,广东武装工作部撤销(1955年7月,改称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广东军区)。司令员詹才芳,第一政治委员杨奇清(兼)、政治委员欧阳文、赵紫阳(后兼)、第二政治委员尹林平、第三政治委员文敏生(兼),副司令员何德全 、黄一平、蓝桥、贺东生(后)、吴自立(后),副政治委员孙克骥、孙正(后),参谋长蓝桥(兼),政治部主任孙正(1955年11月后副政治委员兼)。辖公安第9、10、11、12师和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6省(区)(1955年7月以后,辖湖南、广东、广西3省区)公安部队及粤东、粤西、粤中、粤北4个三级军区。1956年3月,4个3级军区撤销,分编为6个军分区:粤东军区分编为汕头、惠阳军分区;粤中军区分编为佛山、高要军分区;粤西军区缩编为湛江军分区;粤北军区缩编为韶关军分区。已于1955年8月划归广东军区建制的钦州军分区改称合浦军分区。原由公安部队担负的边防公安与守备任务分开,广东地区的公安边防部队组成守备第1、2、3、4、5师;守备第1、2、4师依次交由0951、0952、0965部队领导;守备第3、5师改归广东军区领导。4月,守备第3、5师改称机炮第3、5师;8月,又改称守备第10、9旅。(五) 广东军区时期 (1956.6~1960.6) 1956年6月,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广东军区领导机关分编。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管辖湖南、广东、广西3省(区)边防、内卫部队及一切边防公安业务;广东军区管辖本省7个军分区及机炮第3、5师(8月改称守备第10、9旅)。1957年6月15日,广州军区公安军番号撤销,其机关、直属部(分)队及公安内卫第45、46团,公安军广州市总队并入广东军区。将公安军在广东沿海的7个公安边防团(第25、26、27、28、29、30、31团)和原由0951、0952、0965部队领导的守备第22、23、24旅,以及由广东军区领导的守备第9、10旅分别并入汕头、惠阳、佛山、湛江、合浦5个军分区。合并整编后,广东军区下辖7个军分区(汕头、惠阳、佛山、湛江、合浦、韶关、高要)、14个边防守备团(边防守备第1~14团)、2个公安内卫团(广东军区公安内卫团、广州市公安内卫团)、4个海上巡逻队(广东军区第1、2、3、4海上巡逻队,由原公安第7、8、9、10海上巡逻队改编)、10个边防检查站(汕头、汕尾、深圳、拱北、黄埔、湛江、北海、东兴、滩散、峒中)、2个边防对外侦察站、8个市公安队、97个县(市)兵役局、1个训练团和附属单位,共50771人,司令员龙书金,第一政治委员赵紫阳(兼),政治委员黄一平、宋维栻(后)。 广东军区编制序列表(1957年6月) 表2-4-5  (六) 广东省军区时期 (1 960.6~1997) 1960年6月,广东军区改称广东省军区。1968年10月省以下各级体委机关及所属 运动系(队)、1969年9月人民防空机构、12月电信部门、消防大(中)队、1970年10月气象局(台、站),先后分别交给省军区、军分区(警备区)、县市人民武装部领导,并由军队干部出任主要领导职务;1973年8月、1974年1月、1973年7月和12月,1973年11月,上述部门复归地方政府领导。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动、省军区任务的变化及精简改革的要求,省军区的组织编制曾多次进行调整。至1997年,省军区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装备技术部,37个处(室),下辖17个军分区(韶关、惠州、佛山、湛江、梅州、肇庆、江门、茂名、河源、潮州、揭阳、汕尾、清远、阳江、云浮、中山、东莞)、4个警备区(广州、深圳、珠海、汕头)、1个预备役师及一定数量的海边防守备部(分)队。历任司令员龙书金、贺东生、黄荣海、阳震、张景耀、苏克之、郝盛旺、张巨惠、温玉柱,第一政治委员赵紫阳(兼)、杨尚昆(兼)、任仲夷(兼)、林若(兼第一书记)、谢非(兼第一书记),政治委员宋维栻、陈德、方国安、宿东山、苏克之、熊飞、张明远、修向辉、张洪运、刘远节。 广东省军区编制序列表(1960年6月) 表2-4-6 广东省军区编制序列表(1970年10月) 表2-4-7 广东省军区编制序列表(1985年9月) 表2-4-8 二、 广东(省)军区机关 (一) 第15兵团兼广东军区(广东军区兼第15兵团) 机关由第15兵团机关兼。1950年7月,改为广东军区兼第15兵团,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干部管理部、后方勤务部、军法处。各部下设处、科。 广东军区兼第15兵团机关编制序列表(1951年3月) 表2-4-9 (二) 华 南 军 区 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方勤务部、干部管理部。司令部设参谋、通信、机要、军训、管理、军械、组织动员和复员军人管理处。政治部设秘书、宣传、保卫、文化、青年、组织处和干部管理科。后方勤务部设计划检查室、财务、军械、卫生、运输处和营房管理科。干部管理部设军衔奖励、抚保、任免统计和预备役干部科。1951年9月,成立编练司令部隶属军区首长,主要负责训练新兵,待命援朝。1952年1月编练司令部改编为华南转业建设委员会转业建设管理处,改归地方建制领导。  (三) 中南军区广东武装工作部 设参谋、政工、干部、组织动员、调查统计、军事训练、复员军人管理科和机密室。 1953年1月,成立气象科(下设16个站台196人)归广东武装工作部建制领导。11月该气象科及下属站台,全部划归华南分局农村工作部建制领导。 (四) 中南军区公安部队部(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广东军区 设司令部、政治部、干部管理部、后方勤务部、广东省兵役局、炮兵主任、工兵主任 、军法处、财务处。司令部设办公室、作战、侦察、通信、队列、训练、检查、机要处和行政管理科。政治部设秘书科、组织、干部、宣传、保卫、文化、青年、敌工、直属工作处。干部管理部设办公室、任免、组织统计、军衔奖励、预备役动员科。后方勤务部下设军需、营房管理、卫生科。广东省兵役局设办公室,动员、征集、统计、复员、民兵、机关工作科。炮兵主任下设军械处。1955年7月,撤销军法处,成立军事法院、军事检查院。 (五) 广 东 军 区 1956年6月,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广东军区领导机关分编。广东军区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方勤务部、干部管理部、广东省兵役局、炮兵主任、防化学兵主任、工程兵主任、军械主任、财务处、军事法院、军事检查院。各部下辖处、科。 1957年6月,广州军区公安军番号撤销,其领导机关撤销并入广东军区。机关业务部门作了调整:原直属军区首长领导的工兵、防化学兵、军械主任改归司令部建制;财务处划归后方勤务部建制;干部管理部改为政治部下属干部处;后方勤务部下属之科改为处。 广东军区机关编制序列表(1956年6月) 表2-4-10 (六) 广东省军区 各级司令部之军械部门,划归同级后勤部建制;广东省兵役局改称司令部动员处;撤销测绘主任番号;炮兵、工兵、防化学兵、通信兵主任一律改称为处。1961年炮兵、工兵、防化学兵处合并组成特种兵处,军务处与原主管部队军训人员组成部队工作处,动员处改称民兵组织处,侦察处并入作战处;政治部青年处并入组织处,直工处改编为部队政治处;后勤部增设政委办公室;至1997年,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装备技术部,各部仍辖处。司令部设12个处、室,政治部设12个处、室,后勤部设10个处、室,装备技术部设3个处、室。 三、 直属部(分)队 (一) 直属团(队)营 广东军区独立第39团 1950年12月在广州市组建,辖7个步兵连。亦称广东省人民政府警卫团。1951年3月,交给省人民政府供给,脱离军队建制。 广东军区警卫团 1950年6月,成立广东省税警团。1951年4月,改称广东军区警卫团。5月,改称华南军区警卫团。1952年7月,改编为独立第1团,继续担负警卫任务。11月,改编为高射炮兵第536团,归属中南军区防空军建制。 广东省税警团 1951年4月,以独立第11团和广东军区警卫第2营为基础,组成新的广东省税警团。5月,将税警团2个营部拨归中南军区海军司令部建制。10月,税警团改称护路团。12月,拨归铁路公安第19师建制领导。 炮兵第33、34团 1950年6月,成立57战防炮团。1951年2月,成立榴弹炮团,番号为广东军区炮兵第33团。3月,57战防炮团番号撤销,部队并入炮兵第33团建制。11月,组建炮兵第34团。根据1952年9月27日中南军区命令,炮兵第33、34团先后于1952年11月、1953年1月调出广东武装工作部,归炮兵第5师建制领导。 暂编第1、2、3、4、5、6、7(25、26、28、29)、27、30、31团 为加强抗美援朝斗 争,充实志愿军兵员,1951年4月,以独立第2、8、16、23团及兴梅、北江、西江、粤中军分区各1个营的架子,依次组成暂编第1、2、3、4团,负责1万兵员的短期训练。同年10月,训练结束,兵员送出,番号撤销,人员归建。1951年8月,组建第2批暂编团,以独立第10团及从东江、兴梅、潮汕军分区抽调的人员,组成暂编第5、6、7团。1952年6月,暂编第6、7团撤编。11月,暂编第5团改称中南军区暂编第25团;兴梅军分区改编为中南军区暂编第26团。1953年2月,原江西军区暂编第24团、广东独立第2团、江西军区步兵第471团,依次改称为暂编第27、30、31团,分别隶属粤东、粤中、粤北军区。暂编第25、26团改称为暂编第28、29团。同年10月,暂编第27团改编为中南军区教导第1团,调出粤东军区;暂编第31团缩编为1个营调给暂编第29团,另3个连调给中南军区训练团。1954年12月,暂编第30团撤销。1955年7月,暂编第29团改编为广州军区第4军事建筑工程团,改隶广州军区工程兵部;9月,暂编第28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24预备役团,转隶武汉军区步兵第8预备役师。 广东军区训练团 1953年2月,由独立第4团团部和广东干部教导大队合并组成中南军区训练团,归广东武装工作部直接领导。1955年10月,改称广东军区训练团。1959年1月,改编为广东军区干部文化轮训大队。 广东军区内卫团 1957年6月,广州军区公安军番号撤销时由公安内卫第45、46团合并组成。团部驻英德坑口咀。8月,改称广东军区公安内卫团。1958年10月,移交广东省公安厅,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广州军区直属步兵第7团 1958年12月,由广州军区军官教导团和广州军区边防守备第7团合编而成。1961年3月,调防中山县,接替守备第10师防务,归省军区直属领导。9月,改归万山要塞区领导。1963年10月,又转隶省军区。1964年12月,调归海南军区领导。 广州军区守备第5团 原为广东省公安总队第3团,驻深圳。1964年3月,改编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守备第115团,移交省军区,归惠阳军分区领导。1965年8月,改归省军区直属领导。1969年3月,调防珠海,接替守备第116团防务。1970年2月,改称广州军区守备第5团。1976年1月,移交万山要塞区建制领导。1982年12月撤编,其第1、2营和海巡队移交地方公安部门,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广州军区守备第6团 原为广东省公安总队第4团,驻珠海。1964年3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守备第116团,移交省军区,归佛山军分区领导。1965年8月,改归省军区直属领导。1969年3月,与守备第115团换防,移驻深圳。1970年2月,改称守备第6团。1982年12月,该团(欠1营)移交地方公安部门,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省军区独立团 1981年3月,省军区独立师撤编,所属步兵第1团改编为省军区独立团,直属省军区领导。1982年12月,独立团缩编为省军区独立营。1986年7月,独立营缩编为省军区独立连。 广东(省)军区教导大队 1951年2月,以原中南军区军政大学第6分校第5大队的第21、22、23、24、25队改编而成。10月,改编为华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1952年8月,改称中南军区广东干部学校。1954年9月,并入中南军区第6文化速成中学。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文化速成中学。1956年3月,改编为防化学兵预备学校,调离广东军区。同年6月,成立广东军区文化轮训大队(1958年6月撤销)。1957年6月,成立广东军区军官教导大队。1959年1月,成立广东军区干部文化轮训大队(由广东军区训练团改编)。同年3月,广东军区军官教导大队和干部文化轮训大队合并组成广东军区轮训大队。1960年9月,广东省军区轮训大队分编为广东省军区教导大队和广东省军区文化轮训大队。1966年9月,文化轮训大队撤编。1969年6月,教导大队缩编为教导队。1981年3月,教导队复称省军区教导大队。 省军区直属独立营 1958年5月,广州市公安内卫团改编为广州军区步兵第3团,归广东军区领导。1960年9月,步兵第3团撤销,所属第1、2营合编为省军区直属独立营,辖4个连。担负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机关、武器弹药仓库的警卫任务。1970年2月,改称省军区独立第1营。1976年4月,撤销独立第1营建制,第1连改称省军区警卫连;第2、3、4连改归广州警备区独立第2团建制领导。 省军区通信营 1959年5月,组建广东军区通信枢纽部,直属广东军区司令部领导。1 961年5月,改称省军区通信站。1976年3月,改称省军区通信营。原所属电报、电话站,分别改编为无线电连、有线电连,并辖通信器材修理所。1986年7月,增编自动化指挥工作站。  (二) 学校 广东军政大学 1949年11月,驻粤解放军接管了位于广州沙河的国民党中央警官学校 第2分校,即以南下工作团第2分团为基础,组建了广东军政大学。归广东军区建制领导。校长兼政治委员叶剑英,第二副校长赵复兴,第二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孔亮,教育长曹诚。校部设训练、政治、干部、物资保障4个部。辖4个学员大队,3000多人。第1、2、4大队招收学生和社会知识青年,培训军队文化教育干部;第3大队为干部队,主要培训广东军区部队中原坚持广东武装斗争的排、连、营干部,编3个军事中队,2个政治中队,1个参谋中队和1个起义军官队。学制半年,仅办一期。1950年8月,改称中南军政大学第6分校,隶属中南军政大学总校建制。1951年3月,改编为第25步兵学校,改归由中南军政大学改称的第4高级步兵学校建制领导。 华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 1951年10月,由华南军区教导大队改编而成。校长赵东寰。 辖4个大队20个中队。1953年2月,改称中南军区广东干部学校。1954年9月,并入中南军区第6文化速成中学。 中南军区转业建设干部文化速成学校 1953年2月成立。10月,改称中南军区直属干 部文化补习学校,辖12个队。1954年11月,集体转业,其机构全部移交广东省人民政府。 第37文化速成中学 1954年9月,由中南军区第6文化速成中学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 文化速成中学。驻佛山。1956年3月,改编为防化学兵预备学校,调离广州军区。 广东省军区“五·七”干校 1969年3月组建,驻英德。校长江贤玉(省军区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曾韬。辖9个学员连。学员为机关、部队抽调来的营以上干部,主要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和政治学习。1977年1月撤编,并入广州军区绍水“五·七”干校。 广东省军区干部文化学校 1983年10月24日组建。校长侯连奎、刘连田(后),政治委员苏寿全,张可群(后)。辖4个高中班、2个中专班、1个大专班。1987年撤编。 (三) 边防检查站、边防对外侦察站 边防检查站 1957年6月,广州军区公安军番号撤销,其原辖之汕头、汕尾、深圳、 拱北、黄埔、湛江、北海、东兴、滩散、峒中10个边防检查站改归广东军区建制领导。9月,成立广州边防检查站(1958年8月撤编)。12月,撤销滩散、峒中边防检查站。1958年9月, 8个边防检查站全部改归省公安厅建制。1966年6月,广州、白云、黄埔、深圳、拱北、湛江、汕头、汕尾8个边防检查站,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序列,复归省军区建制领导。1973年9月,又全部划归省公安厅建制领导。 深圳、前山边防对外侦察站 1955年5月组建。1957年6月,广州军区公安军番号撤销时划归广东军区建制领导。1958年12月,移交广东省公安厅,归广东省人民武装警察总队建制领导。 (四) 海上巡逻队 1955年9月,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为加强海上巡逻、侦察力量,将所属海防侦察大(中)队扩编组建4个海上巡逻队,番号为:广州军区公安军第7、8、9、10海上巡逻队(团 级)。1957年6月,广州军区公安军番号撤销时,拨归广东军区建制,番号依次改称广东军区第1、2、3、4海上巡逻队。第1海上巡逻队直属广东军区司令部领导,第2、3、4海上巡逻队分别由惠阳、佛山、合浦军分区领导。12月,第3海上巡逻队分编为第3、4海上巡逻队;第4海上巡逻队改称第5海上巡逻队。1958年12月,第4海上巡逻队移交地方改为广东省公安厅人民武装警察总队海上巡逻队。1959年4月,第1、2、3、5海上巡逻队改隶守备第10师。12月,全部拨归万虎要塞区建制领导。 (五) 医院、门诊部广州军区第3门诊部(沙河) 1954年9月,中南军区直属第4门诊部,拨归广东军区 建制领导,改称为中南军区公安部队部兼广东军区直属门诊部。1955年7月,改称广州军区直属第3门诊部,由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广东军区代管。1976年2月,省军区司令部卫生所并入第3门诊部,改称广东省军区门诊部,归省军区建制领导。1978年11月,根据广州军区决定,恢复广州军区直属第3门诊部,仍由广东省军区代管。1992年11月 ,改为广东省军区门诊部,由团级降为营级单位。 中南军区第179医院(兴宁) 1954年9月,改归广东军区代管。1956年2月,交回广州军区后勤部建制领导。 广州军区第197医院(广州) 1966年10月组建,设200床位,归广州军区卫生学校建 制领导。1969年11月,改归省军区领导。1975年1月,交回广州军区后勤部作为广州军区军医学校教学医院。 中南军区第61疗养院(坪石) 1954年9月,改归广东军区领导。1956年2月,交回广州军区后勤部建制领导。 (六) 离职干部休养所 执行团级权限。从1977年3月至1987年底,省军区共建离职干部休养所16所,其中广州市禺东西、梅花园、白云山、天平架、沙河、林和6个干休所,直属省军区领导。
Posted:2008-01-11 20:21 | [楼 主] ytsheu理事局常务副主席
级别: 管理员精华: 7 发帖: 35763积分: 181796 金钱: 73350 威望: 19 在线时间:2568(小时)注册时间:2005-02-23最后登录:1970-01-01
四、 军分区(警备区) 军分区(警备区),是在行政区划的地区(省辖市)所设立的军队一级组织。属省军区建 制。同时是中共地(市)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和地区行政公署(市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受省军 区和地(市)委、政府的双重领导。是地(市)军事领导指挥机关,领导县市人民武装部(其前身为县市民兵支队部。1951年8月,改编为县市人民武装部。1954年9月,改称县市兵役局。 1959 年5月,复称县市人民武装部。1986年7月,改归地方建制。1996年4月,复归解放军建制)。有的辖有一定数量的部(分)队。负责所在地(市)的军事工作,主要是民兵、兵役和动员工作,有的还担负边防守备任务。1949年11月广东军区成立时下设潮汕、兴梅、东江、北江、西江、珠江、台山、南路等第1至第8军分区,此后随着国家行政区划的变动而变化调整。1950年10月,台山、南路军分区分别改称粤中、高雷军分区;成立钦廉军分区(次年1月,划归广西军区建制领导)。1952年9月,广东8个军分区整编为粤东、粤西、粤中、粤北4个三级军区。1955年8月,钦廉军分区改称钦州军分区,复归广东军区建制领导。1956年3月,4个三级军区改编为汕头、惠阳、佛山、湛江、韶关、高要军分区,钦州军分区改称合浦军分区。1959年4月,7个军分区整编为汕头、佛山、湛江、韶关、江门5个军分区,撤销惠阳、合浦军分区番号;高要军分区改称江门军分区。1960年10月,成立广州军分区。1961年5月,江门军分区改称肇庆军分区。1963年6月,成立惠阳军分区。1965年9月,成立梅县军分区;将湛江军分区分编为湛江、钦州两个军分区,并将钦州军分区划归广西军区建制领导。1966年8月,广州军分区代行广州警备区职权,改由广州军区直接领导,9月,复归广东省军区领导,1967年4月,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警备区,执行军级权限,1976年3月,又改为师级单位。1969年12月,湛江市人民武装部扩编为湛江警备区,执行师级权限,归湛江军分区领导(1981年3月,改回为湛江市人民武装部)。1982年12月,深圳、珠海、韶关市人民武装部分别改编为副师级武装部(1983年3月,升格为正师级),改由省军区直接领导。1983年1月,广州警备区改称广州军分区。同年5月,韶关市人民武装部改编为韶关市城市民兵工作办公室,改由韶关军分区领导;佛山军分区分编为佛山、江门两个军分区;8月,湛江军分区分编为湛江、茂名两个军分区。1985年10月,深圳市人民武装部改编为深圳警备区;珠海市人民武装部与守备第11师合并组成珠海警备区。1988年9月,惠阳、梅县军分区分别改称惠州、梅州军分区。1992年10月,成立潮州、揭阳、汕尾、河源、清远、阳江6个军分区,广州、汕头军分区分别改称广州、汕头警备区。1994年1月,中山市、东莞市人民武装部分别改编为中山、东莞军分区。1996年2月,成立云浮军分区。至此,广东省军区共辖广州、深圳、珠海、汕头4个警备区及湛江、惠州、佛山、韶关、梅州、肇庆、江门、茂名、河源、潮州、揭阳、汕尾、清远、阳江、云浮、中山、东莞17个军分区。除中山、东莞、云浮军分区机关设军事、政治、后勤处外,其他军分区、警备区机关均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汕头、珠海警备区和湛江军分区机关三部还设科的机构。 广州军分区(警备区) 1960年10月1日,由广州市人民武装部与广东省军区步兵第3 团团部合编为广州军分区,司令员刘远生、秦永桥,政治委员薜焰(兼)、曾生(兼),第二政治委员徐峰,辖9个县、区人民武装部。1964年12月,广东省军区独立第13营,划归军分区领导。1966年8月,军分区代行广州警备区职权,由广州军区直接领导。机关科改为处(室);广东省军区独立第13营调给广东省军区独立第1师,广东省公安总队第3、5团改编为广州军分区独立第7、8、9团。同年9月,广州军分区复归省军区领导。1967年4月,军分区扩编为广州警备区,执行军级权限,仍归省军区建制领导。司令员阳震,政治委员罗兴洲。辖独立第7、8、9团和10个县、区、系统人民武装部。担负民兵、兵役及城市警备任务。1968年5月,0952部队第376团调防广州,执行城市警备任务,归广州警备区领导;警备区所属独立第8团,调防珠海,担负军农生产任务,归0952部队领导。1969年3月,独立第7、9团分别调防湛江、梅县,归所在军分区建制领导;韶关、佛山军分区独立团调防广州,依次改编为广州军区驻广州独立第1、2团,归广州警备区领导。12月,第376团、独立第8团,回归原建制。独立第8 团旋即调防韶关,改称广州军区驻韶关独立团,归韶关军分区领导;调入韶关的湖南省军区步兵第1团调防广州,改编为广州军区驻广州独立第3团,归广州警备区领导。1976年2月,广州军区司令部直属敌后侦察大队,调归广东省军区独立第3团建制,改为该团第3营(辖4个连)。3月,广州警备区降为师级,机关处(室)改为科。1982年12月,广东省军区独立第1、3团和独立第2团第3营(1970年2月均改此称),移交广东省公安厅,归广东省人民武装警察总队建制领导。1983年1月,广州警备区改称广州军分区(对外另挂警备区牌子,仍履行城市警备任务)。1986年4月,增设天河、芳村区人民武装部,郊区人民武装部改称白云区人民武装部。1987年4月,组建广东陆军预备役步兵第1师步兵第1团。1992年10月,广州军分区复称广州警备区。继任司令员刘云亭、宋文郁、韩韬、王建元、刘晓琨;政治委员张荣亭,第二政治委员宋文郁、吴润,第三政治委员孟哲民,政治委员陈军,兼第一政治委员梁灵光、许士杰,政治委员黄德初、程良洲、黄德华。 汕头军分区(警备区) 1949年11月,闽粤赣边纵队机关、第2支队、暂编第3支队、第 4支队以及边纵直属第2、5、7团、暂编第3团,合编为潮汕军分区及其所属部队。司令员铁坚、陈运春(后),政治委员朱曼平(兼)、王伟光(后)。驻潮州市。辖3个独立团(广东军区独立第1、2、3团)、8个县大队,共12348人。1951年3月,独立第3团撤销。5月,成立粤东军区,机关由第41军军部兼,辖潮汕、兴梅、东江3个军分区。独立第2团改编为华南军区暂编第1 团,9月,赴朝参战。1952年7月,东江军分区划归粤中军区,潮汕军分区机关改编为粤东军区武装工作部,独立第1团上调中南军区。同年11月,第41军免兼粤东军区,由调入的河南潢川军分区机构和粤东军区武装工作部合编为粤东军区。司令员周志飞,政治委员郝中士,后王延春、林忠照、焦林义。辖2个独立营(南澳、潮汕独立营)、23个县(市)人民武装部、5个土改连。1953年2月,潮汕独立营并入中南军区独立团。3月南澳独立营和5个土改连调归公安第11师(兼汕头警备司令部)建制领导。中南军区暂编第24团改称暂编第27团,划归粤东军区领导。10月,又改编为中南军区教导第1团,调出粤东军区。1954年10月,粤东军区机关由潮州市迁至汕头市。1956年3月粤东军区撤销,分编为汕头、惠阳军分区。汕头军分区司令员彭沃、赵月光(后),政治委员罗天(兼)、王泽卫。1957年7月,守备第22旅(欠第7、8营)及公安边防第25团合并于汕头军分区。军分区辖3个边防守备团(边防守备第1、2、3团),2个公安大队(汕头、潮州),1个边防检查站(汕头),17个县(市)兵役局。1958年5月,汕头、潮州公安大队,10月,汕头边防检查站,先后移交地方公安部门建制领导。1959年4月,汕头军分区分编为汕头军分区和守备第22师,守备第1、2、3团划归该师建制领导,并转隶0951部队;汕头军分区接管了原属惠阳军分区领导的海丰、陆丰、紫金县人民武装部。为防范台湾国民党军的小股窜犯,1962年1月,在饶平、澄海、潮阳、惠来、陆丰、海丰沿海6县,各组建1个步兵连;6月,组建军分区直属步兵连;11月,沿海6县步兵连合编组成黄冈独立营(独立守备第6营)。1963年、1964年先后接管守备第114团(驻海丰赤山,由0951部队转隶)、守备第 117团(驻潮阳东山,原公安第6团改编),广东省军区独立步兵第1营(驻梅县)、第2营(驻普宁)。1965年9月,汕头军分区分编为汕头、梅县军分区,独立第1营及兴宁等7个县人民武装部划归梅县军分区建制领导。守备第114、117团改归省军区直接领导。军分区司令员李万永、陈坚石(后)、孙辅臣(后),政治委员王泽卫、卢延庆(后)。1966年7月,汕头市公安支队,12个县(市)公安中队,12月,汕头、汕尾2个边防检查站,先后移交给汕头军分区。公安支队整编为分区独立营;12个县(市)公安中队整编为12个县(市)中队。同年11月,独立步兵第2营调归省军区独立第1师建制。1968年12月,军分区独立营营部带1连调防肇庆,改编为肇庆军分区独立营;惠阳军分区独立营调防汕头,改编为汕头军分区独立营。军分区所属12个县(市)中队,与佛山军分区12个县(市)中队对调。1970年1月,0965部队领导的守备第101团(驻南澳岛),省军区直接领导的守备第114团(欠第4营,驻海丰赤山)、守备第118团(1968年9月与守备第117团换防,驻潮阳东山)移交汕头军分区领导。守备第118团第4营改编为汕头军分区独立第2营,汕头军分区独立营改称汕头军分区独立第1营。2月,守备第4团调防湛江遂溪,改归湛江军分区领导;广东省军区独立第3营改称汕头军分区独立营,独立第2营缩编为分区独立连。佛山军分区领导的独立第6营,调驻海丰赤山接替守备第4团防务,归汕头军分区领导。1977年3月,该营又调防电白改称湛江军分区独立第2营。1979年12月,增设潮州市人民武装部(团级),归军分区建制领导。1981年1月,撤销军分区独立营。1982年2月,军分区独立连移交地方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1992年10月,汕头军分区改称汕头警备区,守备第1团改称54438部队;原辖的潮州市,潮安、饶平县;普宁市,揭东、揭西、惠来县人民武装部分别划归新建的潮州、揭阳军分区建制领导。继任司令员刘盛云、高存亮、孙秀银、王旭川,政治委员李士达、吕凡、马光辉、林荣城。 惠州军分区 1949年12月,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1、2、3支队合编为东江军分区,驻惠州。司令员蔡国梁、刘品章(后),政治委员梁威林。辖3个独立团(广东军区独立第7、8、9团)、11个县大队,共12600人。1950年11月,11个县大队改编为11个县人民武装部。1951年9月,独立第9团移交志愿军赴朝参战。1952年10月,东江军分区和珠江军分区合编组成粤中军区,东江军分区及所属独立第7、8团番号撤销。1956年3月,以粤东军区分出的部分机构组建惠阳军分区,驻惠州。下辖13个县兵役局。司令员刘远生,政治委员杨国峰。1957年5月,守备第23旅,守备第22旅第7、8营,公安边防第27、30团,并入惠阳军分区。军分区辖守备第 4、5、6、7团,汕尾边防检查站,第2海巡队和13个县兵役局。1958年12月,汕尾边防检查站和第2海巡队改归公安部门建制领导。1959年4月,惠阳军分区撤销,4个守备团组建为守备第23师,改属野战军建制领导。1963年6月,重建惠阳军分区,司令员耿光万,政治委员曾韬。1964年3月,接收广东省公安总队第3团,将其改编为守备第115团,归分区建制领导。该团第5营改编为惠阳平海独立守备营。1964年12月,广东省军区组建的独立步兵第3、4营划归惠阳军分区领导(1966年10月,调归省军区独立第1师建制领导)。1965年8月,守备第115团及平海独立守备营改归省军区直接领导。1966年7月,接收专区公安支队和13个县(市)公安中队,将其改编为惠阳军分区独立营和各县(市)中队。1968年12月,惠阳军分区独立营,调防汕 头改归汕头军分区建制领导;肇庆军分区独立营调防惠阳改称惠阳军分区独立营。1970年1 月,0952部队领导的守备第105团和汕头军分区领导的守备第114团第4营改归惠阳军分区建制领导。守备第105团于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守备第2团;守备第114团第4营先改称惠阳军分区独立第2营,2月与独立第1营又改称为广东省军区独立第5、4营,领导关系不变。1975年12月、1982年12月先后将11个县(市)中队和分区2个独立营,移交地方公安部门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脱离军队序列。1979年4月,所属宝安县人民武装部改为深圳市人民武装部,并于1982年12月升格为师级单位,改归省军区直接领导。1983年3月,平海独立守备营撤销。9月接管汕头军分区移交的陆丰、海丰县人民武装部。1985年9月,守备第2团缩编为三门岛守备营(1992年12月三门岛守备营撤销);连平、和平、龙川、紫金及海丰、陆丰县人民武装部,分别划归新建的河源、汕尾军分区筹备组领导;东莞市人民武装部移交广东省军区直接领导;惠州市人民武装部改称惠城区人民武装部;接管龙门县人民武装部。1988年9月,惠阳军分区改称惠州军分区。继任司令员黄彬、牛学兰、黄计明、王银章、马新民,政治委员杨挺、夏良然、王凤岐、任春维、张政绵、周扬斌、王银章、张火营、卢呈祥。 佛山军分区 1949年12月,以两广纵队为基础,与粤赣湘边纵队第4支队及第6军分 区4个团合编组成珠江军分区。司令员严尚民,政治委员刘向东,1950年2月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曾生,代司令员彭沃。辖1个独立师(两广纵队1、2师合组)、4个独立团(独立第1、2、4、5团)、1个炮团、1个教导团、8个县大队,共26500人。5月,独立师撤销。9月,4个独立团依次改称独立第9、10、11、12团,11月,又改称独立第14、15、16、17团。1951年3月,炮兵团团部和分队900人拨归万山水警区,余下编成1个营,于1952年7月改归中南军区炮兵部队建制。1952年12月独立第15团上调改编为工程部队,另3个团相继撤销。同年10月,珠江军分区与东江军分区合并组建粤中军区,驻中山石岐市(1953年5月迁驻佛山市),司令员黄霖、邬强(后),兼政治委员王德,副政治委员陈祥。辖独立第2团、25个县(市)人民武装部、1个水上大队、13个土改连,共5069人。1953年2月,独立第2团整编为暂编第30团(1954年12月撤销)。水上大队拨归公安第10师建制领导。1956年3月,粤中军区分编为佛山、高要军分区,佛山军分区机关仍驻佛山市。司令员康念祥,副政治委员罗有生,辖16个县(市)兵役局。1957年6月,守备第10旅和公安边防第28、29团合并于佛山军分区,军分区机关迁驻石岐市。司令员焦玉山,政治委员周绍明。辖守备第8、9、10团,直属步兵营、炮兵营和第3海巡队。12月,第3海上巡逻队分编为第3、4海巡队。1958年12月,第4海巡队移交给地方公安机关。1 959年4月,佛山军分区分编为佛山军分区和守备第10师。军分区机关迁驻佛山市。司令员刘远生,政治委员姚天成,辖13个县(市)人民武装部。守备部队均归守备第10师建制领导。1963 年6月,肇庆军分区所属高鹤、新会、开平、恩平、台山、江门6个县(市)人武部划归佛山军分区建制领导。1964年3月,广东省公安总队第4团改编为守备第116团,改归军分区建制领导;12月,接管0952部队1个营,整编为独立步兵第5营(驻中山县)和第6营(驻高鹤县),归军分区建制领导。1965年8月,守备第116团改归广东省军区直接领导。1966年7月,佛山专署公安支队和14个县(市)公安中队移交佛山军分区,改编为佛山军分区独立团和14个县(市)中队。10月独立步兵第5、6营拨交省军区独立第1师建制领导。1969年3月,分区独立团调归广州警备区,改编为广州军区驻广州独立第2团;梅县军分区独立团调归佛山军分区,改编为广州军区驻佛山独立团。1970年1月,守备第115团第4营改归佛山军分区建制领导,番号为佛山军分区独立营。2月,广州军区驻佛山独立团改称广东省军区独立第6团,佛山军分区独立营改称广东省军区独立第6营,领导关系不变。1975年12月,14个县(市)中队改编为14个县(市)人民武装警察中队,改归地方公安机关建制领导。1976年4月,独立第6营调驻海丰,改归汕头军分区建制领导。1977年3月独立第6团缩编为军分区独立营。1979年4月,珠海县人民武装部改为珠海市人民武装部,并于1982年12月,升格为副师级单位,改归省军区直接领导。军分区独立营移交地方,改编为武警部队。1983年5月,军分区分编为佛山、江门军分区,将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县人民武装部,划归江门军分区建制领导;斗门县人民武装部划归珠海市人民武装部领导;中山县人民武装部改称中山市人民武装部。撤销佛山市人民武装部。1986年6月,组建汾江区、石湾区人民武装部。1987年4月,组建广东陆军预备役 步兵第1师第2团。1988年1月中山市人民武装部改归省军区直接领导。继任司令员王佑华、 姜吉田、张焕新、陈坚石、周福贤,政治委员曾韬、程克钧、姜吉田、杨满宏、陈刚、胡瑞祥、张汝成、程良洲、黄耀池。湛江军分区 1950年1月,以粤桂边纵队(属广东的部队)为基础组建南路军分区,司令员邬强,政治委员刘田夫(兼)。辖3个独立团(广东军区独立22、23、24团)及13个县大队,共15600人。9月,3个独立团依次改称为独立第15、16、17团。10月,南路军分区分编为高雷、钦廉军分区。高雷军分区辖独立第15、16团,(11月改编为独立第21、22、23团)和11个县大队;钦廉军分区辖独立第17、18团(11月改编为独立第24、25团)和4个县大队。1951年1月,钦廉军分区划归广西军区建制领导。5月,成立粤西军区,机关由第43军军部兼,辖西江、粤中、高雷3个军分区。独立第23团改编为暂编第4团移交志愿军赴朝参战。1952年1月,独立第22团撤销;组建高雷军分区基干营。7月,第43军军部免兼粤西军区。9月,由高雷军分区与粤中军分区合并重组粤西军区(仍驻湛江市),司令员余成斌,政治委员武光(兼)。辖独立第4团、水上大队、16个县(市)人民武装部和10个土改连,共5041人。1953年2月、4月, 独立第4团、水上大队先后撤销。1956年3月,粤西军区缩编为湛江军分区,粤西军区番号撤销。司令员江贤玉,政治委员孟宪德(兼)。辖13个县(市)兵役局。1957年5月,0965部队领导的守备第24旅(欠第8营)和公安边防第26团合并于湛江军分区,军分区辖守备第11、12团、直属边防守备第1、2营,湛江边防检查站、湛江市公安大队和13个县(市)兵役局。1958年9月,湛江边防检查站、湛江市公安大队及直属边防守备第1营(第2营已撤销)一并移交湛江专署公安处改编为武装警察部队。1959年4月,合浦军分区(1955年8月,钦廉〈后改钦州〉军分区划为广东军区建制领导,1956年3月,改称合浦军分区)并入湛江军分区;并由湛江、合浦军分区组建守备第24师(辖守备第11、12、13、14团),交由0965部队建制领导。1963年10月,0965部队领导的守备第112团改归湛江军分区领导;其守备第113团整编为广东省军区独立守备第1(涠洲岛)、第2(阳江)、第3(电白)、第7(硇洲岛)营,也划归湛江军分区领导。1964年3月,广东省公安总队边防第7团改编为守备第118团,划归湛江军分区领导。独立守备第2、3营并入守备第118团。独立守备第7营改称硇洲岛守备队。6月,守备第112团第4营、守备第118团和硇洲岛守备队各1个连,调归海南军区建制领导。12月,接收0965部队2个营,整编为独立步兵第7营、第8营。1965年8月,守备第118团改归广东省军区直接领导。9月,湛江军分区分编为湛江、钦州军分区。钦州军分区连同守备第112团、独立守备第1营、独立步兵第7营,及钦州、合浦、灵山、东兴县,北海市人民武装部等一并划归广西军区建制领导。1966年7月,湛江专区公安支队和13个县(市)公安中队,分别整编为湛江军分区独立团和13个县(市) 中队,改归湛江军分区和所在县(市)人民武装部建制领导;湛江边防检查站也改归湛江军分 区领导。10月,硇洲岛守备队和水上运输中队扩编为守备第119团;独立步兵第8营调归省军区独立第1师建制。1969年3月,分区独立团调归湖南省军区建制。广州警备区独立第7团调防湛江市改称广州军区驻湛江独立团,归湛江军分区领导。12月,湛江人民武装部扩编为湛江警备区(副师级)仍归军分区领导。1970年1月,守备第117团与守备第118团对调后改归湛江军分区建制领导。2月,守备第119团改称守备第9团,广州军区驻湛江独立团改称广东省军区独立第7团,领导关系不变。1973年9月,湛江边防检查站交回地方,改归公安机关建制领导。 1975年12月,13个县(市)中队交回湛江地区公安局建制,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中队。1976年5月,守备第4团改归湛江军分区领导。1977年3月,守备第9团改称守备第3团;独立第7团缩编为分区独立第1营;汕头军分区独立第6营调防湛江地区改称湛江军分区独立第2营。1981年3月,湛江警备区撤销,恢复湛江市人民武装部(团级),撤销湛江市郊区人民武装部;军分区独立第2营撤销,独立第1营移交湛江市公安局改编为武警部队;守备第4团撤销并入守备第7团;省军区独立师炮兵团改称守备第4团归湛江军分区建制领导。1983年8月,湛江军分区分出机构,组成茂名军分区,电白、化州、高州、信宜、茂南5个县(区)人民武装部划归茂名军分区建制领导;阳江、阳春县人民武装部划归江门军分区建制领导。1985年9月,守备第3团缩编为硇洲岛守备营,守备第7团撤销并入守备第4团。1992年10月20日硇洲岛守备营改称硇洲岛海防营,守备第4团改称54441部队。继任司令员谢德泉、马振国、王凤岐、钟纪贤、李汉林、罗兴汉,政治委员卢继昌、苏一夫、韩凯亚、王树昌、杨玉清、赵保立、麦冬富、杜春富。 梅州军分区1949年11月,以闽粤赣边纵队第1支队和边纵直属第1团合编组成兴梅 军分区,驻梅县。司令员沈振东、高健(代),政治委员王维。辖2个独立团(广东军区独立第4、5团)、7个县大队,共6055人。1950年9月,独立第4、5团缩编为独立第3团;11月,又扩编为独立第4、5团。1951年3月,独立第5团番号撤销。11月,各县大队改编为各县人民武装部。1952年1月,独立第4团番号撤销。10月,兴梅军分区番号撤销,其机构改编为中南军区暂编第26团;所辖7个县人民武装部,并入粤东军区。1965年9月,由汕头军分区分出机构,组成梅县军分区,司令员赵月光,政治委员曾韬,辖独立第1营和7个县人民武装部。1966年7月,接管梅县专署公安支队和7个县公安中队,改编为军分区独立团和7个县中队。11月,独立第1营调归省军区独立第1师建制。1969年3月,分区独立团调防佛山,改称广州军区驻佛山独立团,归佛山军分区领导;广州警备区独立第9团调防梅县,改称广州军区驻梅县独立团,归梅县军分区领导。1970年2月,广州军区驻梅县独立团改称广东省军区独立第4团,领导关系不变。1975年12月,7个县中队改归地方公安机关建制领导,改编为7个县人民武装警察中队。1977年4月,独立第4团缩编为军分区独立营,并于1982年12月,移交地方公安部门,改编为武警部队。1988年9月,梅县军分区改称梅州军分区。继任司令员李万永、吕云、刘振武、刁耀杰、古国檀、周新潮,政治委员杨剑、孔祥钧、贾德芳、杨玉清、邓汉民、王裕信、陈清田、李德忠。 肇庆军分区1949年11月,以粤桂湘边纵队领导机关、独立团、绥贺支队和粤中纵队 第4支队、第6支队一部合并组成西江军分区(驻高要)及其所属部队。司令员周时源,政治委员梁嘉。辖3个独立团(广东军区独立第13、14、15团)、11个县大队,共8500人。1950年9月,独立第13、14、15团缩编为独立第8团;11月,又扩编为独立第12、13团。1951年1月,广西军区怀集县大队划归军分区建制领导。3月,独立第12团番号撤销。1952年6月,独立第13团缩编为西江军分区基干营;11个县大队改编为11个县人民武装部。1952年10月,西江军分区撤销,其机构与北江军分区合并组成粤北军区,其基干营并入粤中军区独立第2团,所属11个县人民武装部改归粤中军区建制领导。1956年3月,粤中军区分编为高要、佛山军分区,高要军分区驻肇庆,司令员李光汉,政治委员王先成,辖11个县兵役局。1959年5月高要军分区改称江门军分区,仍驻肇庆,司令员李光汉,政治委员朱生坚,辖17个县(市)人民武装部。1961年5月,江门军分区改称肇庆军分区,司令员李光汉、董自立(后),政治委员朱生坚、齐雍(后)。1963年6月,将高鹤、新会、开平、恩平、台山、江门6个县(市)人民武装部划归佛山军分区建制领导。1964年12月,接管0952部队1个营和特务连、机炮连,组建为独立步兵第11、12营(1966年11月,两营归省军区独立第1师建制领导)。1966年7月,将接收过来的肇庆专署公安支队、11个县(市)公安中队整编为肇庆军分区独立营和11个县(市)中队。1968年12月, 肇庆军分区独立营调防惠阳,改称惠阳军分区独立营;汕头军分区独立营营部带1连和惠阳军分区独立营3、4、5连,新组建肇庆军分区独立营。1970年2月,肇庆军分区独立营改称广东省军区独立第7营,领导关系不变。1975年12月,11个县(市)中队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中队,交回肇庆地区公安局建制领导。1977年3月,独立第7营改称为肇庆军分区独立营。1982年12月,分区独立营交回专署公安处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1987年4月,组建广东陆军预备役步兵第1师步兵第3团。1996年2月所辖罗定、郁南、新兴县(市)人民武装部,划归新建的云浮军分区建制。继任司令员高飞、胡荣伦、张扬元、赵资贤、苏汝佳,政治委员贾德芳、宋裕宽、智德经、刘学权、葛梅初、陈国汉、林伯成。 韶关军分区 1949年11月,由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1、2支队,独立第4团和粤桂湘边纵队、连江支队合编组成北江军分区,驻韶关。司令员黄业,政治委员伍晋南(兼)。辖3个独立团(广东军区独立第10、11、12团)和16个县大队,共8661人。1950年9月,独立第10、11、12团缩编为独立第6、7团,11月,又扩编为独立第9、10、11团。1951年4月,以独立第11团为基础,组成广东军区税警团,8月,以独立第10团为基础,组成暂编第5团。均归华南军区直接领导。同时,组建独立第32团(劳改团),归分区建制领导,12月改归省公安厅建制领导。1952年10月以北江军分区为基础和西江军分区一部合编组成粤北军区。代司令员李学先,兼政治委员伍晋南。辖独立第3团(由原北江军分区独立第9团改称)、18个县(市)人民武装部、10个土改连。1953年3月,由江西军区调来步兵第471团改编为暂编第31团,归粤北军区领导,5月,独立第3团移交广东省公安总队,番号撤销。10月,暂编第31团番号撤销,缩编1个营调给暂编第29团,另3个连调给中南军区训练团。1956年3月,粤北军区缩编为韶关军分区,粤北军区番号撤销。司令员符振中、后曾日章、赵月光,政治委员林名勋(兼)、左铭(兼)、郑星燕(兼)、肖长桃。辖17个县(市)兵役局。1959年5月县(市)兵役局改称人民武装部。1962 年1月、6月,先后组建翁源县步兵、韶关军分区直属步兵连,均归军分区建制领导。1963年5月,翁源县步兵连改归省公安总队建制,番号撤销。1964年12月,接收0952部队一个步兵营,扩建为独立第9、10两个营,归军分区领导。1966年7月,接管韶关专署公安支队和16个县(市)公安中队,改编为军分区独立团和16个县(市)中队。11月,独立第9、10营,调归省军区独立第1 师建制领导。1969年3月,军分区独立团调防广州,改编为广州军区驻广州独立第1团;湖南省军区步兵第1团调来韶关,改编为广州军区驻韶关独立团。12月,该团与广州警备区独立第8团对调,广州军区驻韶关独立团调归广州警备区,改称广州军区驻广州独立第3团;广州警备区独立第8团调防韶关,改称广州军区驻韶关独立团,归军分区领导。1970年2月,广州军区驻韶关独立团改称广东省军区独立第5团,领导关系不变。1975年12月,16个县(市)中队交回地区公安处,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中队。1977年3月,独立第5团缩编为军分区独立营,省军区独立师第3团改编为独立第4团,改归军分区建制领导。1982年11月,独立第4团和军分区独立营,移交地方改编为武警部队。12月,韶关市人民武装部升格为副师级单位,改归省军区直接领导。曲江县人民武装部改归韶关市人民武装部领导。1983年5月,撤销韶关市人武 部,增设韶关市城市民兵工作办公室。1986年5月,撤销韶关市城市民兵工作办公室,组建 韶关市北江、浈江、武江3个区人武部。1987年4月,组建广东陆军预备役步兵第1师炮兵团。1992年12月,英德、佛冈、连山、连南、连州、阳山县人民武装部划归新建清远军分区建制领导。继任司令员黄布、金瑛、姜吉田、蓝秦英、黎宇桐、孙寿君、张潭旺,政治委员鱼鉴、江田、张明远、黄皆平、刘文科、杨伯练、易小阳。 茂名军分区 1983年8月,由湛江军分区分编组成。辖茂名市和电白、化州、高州、 信宜县人民武装部。9月,撤销茂名市人民武装部。1986年6月,成立茂名市茂南区人民武装部。历任司令员聂其洪、莫才明、孙友芝、汤金华、郭苏建,政治委员陈德贻、赖永光、钱民乐。  江门军分区 1983年5月由佛山军分区分编组成。将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县人民武装部划归江门军分区建制领导,撤销江门市人民武装部。8月,阳江、阳春县人民武装部划归江门军分区建制领导。1986年6月,组建江门市城区、郊区人民武装部。1992年10月阳江市人民武装部撤销,成立阳江军分区,阳春县人民武装部划归阳江军分区建制领导。1994年4月,城区、郊区人民武装部分别改称江海、蓬江区人民武装部。历任司令员雷明光、严集兴、庄根南、孙寿君,政治委员赵仁礼、吴正慈、蔡河义。 深圳警备区 1979年4月,由宝安县人民武装部改称为深圳市人民武装部,领导关系不变。1982年10月,升格为副师级单位,改归省军区直接领导,辖宝安县、罗湖区人民武装部,1983年3月,升格为正师级。1985年10月,改编为深圳警备区。1990年1月、9月,1993年3月先后成立福田区、南山区、龙岗区人民武装部。宝安县人民武装部改称宝安区人民武装部。历任司令员庄根南、李友烈,政治委员黄继友、陈德贻、黄志忠、曹绍业。 珠海警备区 1979年4月,由珠海县人民武装部改称为珠海市人民武装部,领导关系不变。1982年12月,升格为副师级单位,改归省军区直接领导。1983年3月,升格为正师级。1985年10月,以守备第11师为主与珠海市人民武装部合并组成珠海警备区。辖54442部队、船运大队及斗门县、香洲区人民武装部。历任司令员赵资贤、高存亮、孙友芝,政治委员肖时照、方福祥、覃佐堂。河源军分区 1992年10月组建。历任司令员张坤登、吴新源,政治委员胡修海、熊龙胜、王本余。辖源城区、东源县、连平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人民武装部。 潮州军分区 1992年10月组建。历任司令员黄迪之、孙汉波,政治委员赵福瑞、张新民、肖炳石。辖湘桥区、潮安县、饶平县人民武装部。 揭阳军分区 1992年10月组建。历任司令员王旭川、肖敏坤、钟友森,政治委员刘继生、曾佛胜。辖榕城区、揭东县、揭西县、普宁市、惠来县人民武装部。 汕尾军分区 1992年10月组建。历任司令员周清华、魏维涛,政治委员张道生、何 铭清。辖城区、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人民武装部。 清远军分区 1992年10月组建。历任司令员周祖震、黄礼华,政治委员李松柏。辖清城区、清新县、英德市、佛冈县、连山县、连南县、连州市、阳山县人民武装部。 阳江军分区 1992年10月组建。历任司令员梁菊初、崔晓汉,政治委员丁福华、曹 绍业、邓梦柏。辖:江城区、阳东县、阳西县、阳春市人民武装部。 东莞军分区 1994年1月组建。司令员周季和,政治委员陈清田。辖区未设现役武装部。 中山军分区 1994年1月组建。司令员王宏恩,政治委员赵福瑞。辖区未设现役武装部。 云浮军分区 1996年2月组建。司令员曾宽明,政治委员曾拂星。辖:云城区、云安县、罗定市、郁南县、新兴县人民武装部。 1992年10月26日,广州军区通知,根据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的决定,湛江、韶关、佛山军分区,对外均另挂警备区牌子,履行城市警备任务。
Posted:2008-01-11 20:21 | 1 楼
ytsheu理事局常务副主席
级别: 管理员精华: 7 发帖: 35763积分: 181796 金钱: 73350 威望: 19 在线时间:2568(小时)注册时间:2005-02-23最后登录:1970-01-01
五、 公 安 部 队 解放初期各地的公安武装,随着各级人民政府的建立而产生,名称不一,编制混乱, 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管理。1950年1月,全国公安会议决定将全国各地公安武装统一整编为中 国人民公安部队,隶属各级公安机关。9月,军委进一步决定,将全国公安部队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划入解放军序列。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遂于11月在汉口成立,司令员詹才芳,政治委员卜盛光。1951年3月,辖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9师(警备武汉)、 第10师(警备广州),武汉、广州两市公安总队,中南、华南两个公安警卫团,以及广西、河 南、湖北、湖南、江西5省公安总队。5月,增辖分别由湖北、河南组建的公安第11、12师。 1952年4月,又增辖广东省公安总队。4月,公安第11、12师调出,改编为建筑工程第7、8师;步兵第142、147师调入,改编为公安第11、12师。7月,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移驻广州。1954年9月,与广东武装工作部合并,番号为中南军区公安部队部兼广东军区。1955年7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成为解放军五大军种之一。中南军区公安部队部兼广东军区遂改名为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广东军区。同时将专(行)署和县两级公安部队移交地方公安机关,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1957年9月,公安军番号撤销,复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广州军区公安军早在6月已撤销,在广东担负海边防和城市内卫治安任务的公安部队划归广东军区统一领导。1958年12月,内卫执勤和部分担负海边防任务的公安部队,又转隶广东省公安厅,改编为广东省公安厅人民武装警察总队,实行以块块为主的领导关系。1962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实行军事系统和公安机关双重领导体制,广东省公安厅人民武装警察总队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广东省总队(简称广东省武警总队),在部队建设、军事行动方面受广东省军区领导;在执行公安任务和公安业务方面,受广东省公安厅领导,建制仍属公安厅。1963年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又恢复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名称,广东省武警总队改称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广东省总队,建制、体制不变。1964年3月,根据总参谋部、公安部关于“边防公安部队全部交由省军区建制领导”的指示,省总队所属4个边防团全部转隶广东省军区建制领导。1966年6月,根据毛泽东主席意见,军委决定撤销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番号,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省总队改编为广东省军区独立第2师,8个专(行)署公安支队改编为5个独立团、3个独立营,88个县(市)公安中队改编为88个县(市)中队,分别改归广东省军区、各军分区(含海南军区)、各县(市)人民武装部建制领导。1973年9月将8个边防检查站,12月将63个消防中(大)队,1976年1月将88个县(市)中队,1982年12月将担负内卫执勤和部分担负海边防任务的部队,先后移交广东省公安厅,1983年1月1日正式重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广东省总队,脱离解放军序列。 公安第9师 前身为辽宁军区独立第4师。1948年4月,改称独立第11师。11月,改编为步兵第153师,改属第40军建制。1949年7月,担负武汉警备任务。1950年10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9师,辖公安第25、26、27团,师长杨树元,副政治委员马毅之。改隶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11月兼武汉警备司令部。1952年2月,开赴鄂、豫两省执行看押劳改犯任务。1953年1月,移师粤东沿海,进驻惠阳、海丰、陆丰、惠来县,接替公安第10师,担负海边防守备任务。1955年7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边防第9师,辖边防第25、26、27、33团。1956年3月,改编为守备第5师,辖1个步兵团,6个机炮营。师长黄祖华,政治委员郎冲。改归广东军区建制领导。4月改称机炮第5师,8月,改称守备第9旅。1957年5月,合并于合浦军分区,部队改编为守备第13、14团。1959年4月,合浦军分区番号撤销,守备第13、14团移交0965部队,脱离广东军区建制。 公安第10师 前身为冀东军区独立第4师。1948年11月,改编为步兵第158师,属第4 5军建制。1949年4月南下,10月,参加衡宝战役后,进驻湖南邵阳,执行剿匪任务,脱离军的建制,归第12兵团指挥。1950年1月,移师广西宜山,兼宜山军分区。4月,移防广州,接替第132师执行广州城市警备任务,转隶广东军区。9月,兼广州警备司令部。10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10师,辖公安第28、29、30团。师长李道之,政治委员王晓生。改归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建制领导,任务不变。1952年1月,与广东省边防局合并,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10师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广东省边防局。局长李道之,第一政治委员朱民亲,第二政治委员鲍启祥。部队担负海边防守备任务。增辖公安第76、77团。76团驻海丰,77团驻阳江,28团移驻汕头,29团移驻前山,30团移驻深圳。7月,师部移驻中山石岐。1953年1月,76、77团分别调至河南信阳、湖北沙洋,执行看押劳改任务。脱离10师建制;28团由汕头移防粤西。2月,华南公安警卫团拨归10师领导,驻守雷州半岛,1955年2月,改称公安第76团。7月,10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边防第10师,辖边防第28、29、30、76团。1956年3月,边防第10师改编为守备第3师,辖1个步兵团、7个机炮营、1个炮兵营。师长焦玉山,政治委员周绍明。改归广东军区建制领导。4月,改称机炮第3师。8月改称守备第10旅。1957年5月,合并于佛山军分区,部队改编为分区领导的守备第8、9、10团。1959年4月,佛山军分区分编组建守备第10师,隶广东军区,辖守备第37、38、39团及第1、2、3、5海上巡逻队。 公安第11师 前身为东北军区独立第10师。1948年11月,改为步兵第151师,归第38 军建制。1950年3月,进驻广西,兼龙州军分区,归广西军区领导。1951年3月,免兼龙州军分区,改称步兵第142师,转隶第48军建制。4月,开赴粤北乐昌整训待命。1952年4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11师。师长曹灿章,政治委员杜西书。辖公安第31、32、33团。隶属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建制领导。除少数兵力执行看押湘、鄂两省劳改任务外,大部兵力分驻韶关以北粤汉铁路沿线,执行剿匪肃特和“三防”任务。12月,公安第32团赴朝参战,脱离师的建制。1953年1月,移防粤东沿海,进驻黄岗、大埕半岛、南澳岛、达豪、海门等地,执行海边防守备任务。师部驻汕头,兼汕头警备司令部。3月,接收粤东军区拨给的5个土改连、炮兵连和南澳独立营,整编为炮兵营,接收粤西军区拨给的水上大队,整编为水上巡逻第3大队。1954年9月,隶属中南军区公安部队部兼广东军区建制领导。1955年6月,师及31团番号撤销,31团改称南澳守备团,暂归0951部队领导;33团改归公安第9师建制;师部及直属队调归海军旅大防卫区。 公安第12师 1952年4月,由第49军第147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12师兼广西省边防保卫局。师部驻南宁。师长郑贵卿,政治委员沈东屏、鲍启祥(后)。辖公安第34、35、36、78团。分别驻防城、宁明、合浦、靖西,执行边防守备任务。隶属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1955年9月,师番号撤销,师部调往福建,归南京军区空军建制;所属4个团,拨交广西军区领导。 广东省公安总队 1952年2月,由华南军区独立第32团、广东省公安厅联合后勤处、 广东省公安厅公安大队,以及全省各地公安武装合编组成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广东省总队。政治委员寇庆延(省公安厅长兼),副总队长陈开路(8月升任总队长)。3月,接管华南公安团。4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省公安总队,列入解放军序列,归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建制领导。辖:华南公安团,省直属公安大队,东江、西江、北江、珠江、粤中、兴梅、潮汕、高雷专署公安大队,海南行署公安大队,海口、汕头、湛江市公安大队,佛山、江门、韶关市公安队,以及11个直属连、4个独立排共19098人。总队机关驻广州市多宝路昌华新街。 1952年10月13日为适应地方行政区域的变动,8个专属公安大队合编为4个行署公安大队,即:潮汕、兴梅专署公安大队合编为粤东行署公安大队;高雷、粤中专属公安大队合编为粤西行署公安大队;东江、北江专属公安大队合编为粤北行署公安大队;珠江、西江专属公安大队合编为粤中行署公安大队。1953年2月,华南公安警卫团(华南公安团改称),调归公安第10师建制领导。原属广东武装工作部领导的中南军区独立团改称广东省公安团,划归广东省公安总队建制领导(12月,恢复原番号,调回广东武装工作部)。1954年12月,中南公安警卫团、团直带第5、7连与广东省公安总队第1大队第5、6队合编为广东省公安团,隶属总队建制领导。1955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省公安总队番号撤销,所属部队由中南军区公安部队部兼广东军区统一管理和指挥。8月1日,根据国务院《关于专、县公安部队改编为人民警察的命令》,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广东军区将5个专(行)署公安大队,84个县公安队共5640人移交广东省公安厅,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7月25日,广东省公安厅建立人民武装警察管理处(即第10处),管理全省人民武装警察业务。同月,由海南军区组建海南公安团。9月,由广州市公安总队和公安第9、10师抽调人员组建广东省公安预备团。10月,广东省公安团、广东省公安预备团和海南公安团分别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广东省内卫第45、46、47团,隶属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广东军区建制领导。1956年6月,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广东军区分编为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和广东军区,驻广东之公安边防、内卫部队归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建制领导。1957年6月,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番号撤销,其所属广东的省内卫第45、46团(8月合编为广东军区内卫团),广州市警备团(8月改称广州市公安内卫团),8个市公安队,10个边防检查站以及4个海上巡逻队全部划归广东军区建制领导,省内卫第47团,海口市公安队、海口边防检查站拨归海南军区建制领导。1958年5月,9个市(含海口)公安队移交广东省公安厅,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 根据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央军委《关于公安部队整编问题的报告》,1958年12月起,广东省公安厅陆续接收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内卫第2师师部带第4团2个营,广东军区内卫团,广州市内卫团,海南军区内卫团,边防第6、8团,边防检查处带11个(含海口)边防检查站,2个边防对外侦察站以及第4海巡队、军犬训练队等,共9249人,随即与人民武装警察管理处、防空处及各专、县民警(大)队,于1959年1月合并组成广东省公安厅人民武装警察总队,隶属广东省公安厅,实行以块块为主的领导关系。总队长文彬,第一政治委员王宁(公安厅长兼),政治委员李志杰。下辖7个支队(1、2、3、4支队,海南、汕头公安局、处及民警支队和广州市公安局民警支队),4个专署公安处民警大队(湛江、佛山、韶关、高要),11个边防检查站(深圳、拱北、黄埔、湛江、汕头、汕尾、江门、海口、八所、北海、东兴)以及医院、文工团、体工队、干训队、警犬训练队、海巡队、直属中队、农场等,共有干部战士20327人。总队机关驻广州市较场北路24号(后迁至22号)。 1962年2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实行军事系统和公安机关双重领导的决定,广东省公安厅人民武装警察总队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广东省总队,恢复部队编制,享受解放军同等待遇,建制仍属公安厅。部队建设,受武警总部和广东省军区领导;执行公安任务,受省公安厅领导。总队长文彬(兼公安厅副厅长),第一政治委员王宁(公安厅长兼),政治委员李志杰(兼公安厅副厅长)、蔡炳臣。总队所属第1、2、3、4支队及广州市公安局支队依次改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广东省总队第1、2、3、4、5团。6月至11月,又先后组建第6、7团和东兴边境工作站、广州边防检查站。至1963年1月底,总队下辖7个团、6个专(行)署支队、11个边防检查站以及边境工作总站、训练大队、文工团、医院、警卫队、军犬训练队、警通连、直属连等。1963年2月1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广东省总队奉命改称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广东省总队,隶属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总部建制领导,继续实行军事系统和公安机关双重领导体制。总队长、第一政治委员同前,第二政治委员蔡炳臣、张崇贤(后)。为适应地方行政区域的变动,同月,组建惠阳专区支队。9月,增建第8团。1964年3月,根据总参谋部、公安部关于“边防公安部队全部交由省军区建制领导”的指示,将边防第3、4、6、7团移交广东省军区建制领导,依次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守备第115、116、117、118团。9月,增建广州白云边防检查站。1965年7月,增建第3团和梅县专区支队,并将东兴边境工作站,东兴、北海边防检查站及合浦、东兴、灵山、钦县、北海等5个县(镇)中队划归广西总队建制领导。至1966年6月底,总队辖第1、2、3、5、8团,8个专(行)区支队,10个边防检查站,88个县(市)中队,以及直属警卫队、训练队、集训队、海巡中队、军犬训练队、医院等。 1966年6月,根据毛泽东意见,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番号撤销,从7月1日起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广东省总队除将海南行署支队,海口、八所边防检查站划归海南军区,医院划归广州军区后勤部建制领导外,其余全部移交广东省军区,组建独立第2师,各军分区独立团、营,及各县(市)中队。 1976年1月,各县(市)中队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改归广东省公安厅(局)建制领导。3月,广东省公安厅(局)武装民警处(科)成立,管理各县(市)人民武装警察中队。 1982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人民解放军担负内卫执勤任务的部队,同公安部门实行义务兵役制的武装、边防、消防警察,统一组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12月,广东省公安厅接收了广东省军区担负内卫执勤任务的部队、部分守备部队,及医院、门诊部等,与原公安厅边防局、消防处、武装民警处三警合一,于1983年1月1日,重新正式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广东省总队,隶属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同时受广东省公安厅领导。历任总队长张建南、陈文理、张炳生,政治委员宋志英(公安厅长兼)、文广智(公安厅长兼)、陈绍基(公安厅长兼)、何景涣。1987年1月,全省边防、消防部队从总队编制序列中划出,由公安机关直接领导。至1993年底,总队下辖5个直属支队、20个市支队、1个指挥学校、1个警犬基地、1所医院。 广州市公安总队 1949年11月,由粤赣湘边纵队独立第6团及9个地方连队共1434人,合编组成广州市公安局公安总队。12月,以广州市公安局公安总队和粤赣湘边纵队独立第2团为基础,加上各军分区、野战军拨来的9个连队及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的800余名学生,合编组成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第19师,辖公安第55、56团及教导队,共3864人。1950年1月,公安第19 师改编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广州市总队。总队长李国良、肖远久(后),政治委员何明。辖公安第1、2团和教导队。仍属地方公安机关建制领导。1951年3月,转隶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列入解放军序列,同时从各军分区抽调连队,组成公安第3团。1952年1月,接替公安第10师,兼广州警备司令部,全面执行广州警备任务。4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市公安总队,总队长肖远久,第一政治委员黄华清(兼)、薛焰(后兼),第二政治委员罗有荣、方国南(后)、稂欣(后)。同月,广州市公安局政治保卫队转隶广州市公安总队建制。1953年2月,成立军事轮训队。9月,撤销营的建制。1954年9月,隶属中南军区公安部队部兼广东军区。1955年7月,番号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广州市总队。先后隶属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广东军区、广州军区公安军。1957年6月,广州军区公安军番号撤销,广州市总队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市警备团,归广东军区建制领导。8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市公安内卫团。团长孟宪奎,政治委员王树昌。辖5个营。1958年12月,广州市公安内卫团番号撤销。将具有公安性质的第1、4营和摩托连移交广州市公安局,改编为广州市公安局人民武装警察支队;团部及第2、3、5营改编为广州军区步兵第3团(仍归广东军区建制领导)。  华南公安警卫团 前身为江汉军区警卫团。1950年4月,调驻广州,改编为中共中央华南分局警卫团。10月,改称华南公安团,团长胡福保,政治委员刘生民。辖3个营。隶属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1952年3月,转隶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广东省总队。4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南公安警卫团。1953年2月,划归公安第10师领导,调驻雷州半岛担任海边防任务。1955年2月,改称公安第76团,任务、领导关系不变。 中南公安警卫团 前身为第四野战军警卫第2团第3营。1949年7月,改编为华中支前司令部警卫营。10月,扩编为中原临时人民政府警卫团。1950年2月,改编为中南军政委员会警卫团。11月,隶属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建制领导。1951年3月,改称中南公安团,团长王世选,政治委员杨伯林。1952年6月,改编为中南军区公安警卫团(简称中南公安警卫团)。1953年9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政治保卫队改隶中南公安警卫团。1954年12月,中南公安警卫团番号撤销,所属第1营拨归武汉市公安总队,团部率第2、3营调 至广州,2营拨归广东省公安总队第2大队,3营部带第10、11连拨归公安第10师,第8、12连拨归广州市公安总队,团直和第5、7连与广东省公安总队第1大队第5、6队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省公安团,隶属中南军区公安部队部兼广东军区建制领导。六、 守 备 部 队 担负军事要地防守任务的部队统称守备部队。根据需要与可能确定驻守兵力,编设守 备师(旅)、团、营建制部队,依托工事,坚守作战,保证守备目标的安全,隶属军区、省军区或野战军领导指挥。为加强广东海边防守备力量和边防公安部队专业建设,1956年3月奉 国防部命令将公安部队担负的边防与守备任务分开,组建5个守备师。 守备第1师 师部由公安军边防第9师第25团团部扩组。所辖8个机炮营,分别由边防第25团、第33团和0951部队抽调的建制分队组成。归0951部队领导指挥。1956年4月,改称机炮第1 师;8月,改称守备第22旅。1957年5月,并入汕头军分区,部队整编为守备第1、2、3团,1959年4月,由汕头军分区分编组建守备第22师,辖守备第1、2、3团,编成后交归0951部队领导指挥。1961年4月,守备第22师番号撤销。 守备第2师 师部由公安军边防第9师第26团团部扩组。所辖15个营,分别由边防第2 6、27团和0952部队抽调建制分队组成。归0952部队领导指挥。师长刘远生,政治委员杨国锋。1956年4月,改称机炮第2师,8月,改称守备第23旅。1957年5月,并入惠阳军分区,部队整编为守备第4、5、6、7团。1959年4月,惠阳军分区撤销,4个守备团组建为守备第23师,转隶0952部队。1961年4月,守备第23师撤销,改建为特种兵部队。 守备第3师 师部由公安军边防第10师师部改称。所辖1个步兵团、8个机炮营,分别由边防 第25、26、27、28、29团和野战军抽调建制分队组成,归省军区领导指挥。师长焦玉山,政治委员周绍明。1956年4月,改称机炮第3师;8月,改称守备第10旅。1957年5月,并入佛山军分区,部队编成守备第8、9、10团。1959年4月,由佛山军分区分编组建守备第10师,辖3个团,仍归广东军区领导指挥。 守备第4师 师部由公安军边防第76团团部扩组。所辖8个营,分别由边防第76团和0965部队抽调建制分队组成,归0965部队领导指挥。1956年4月,改称机炮第4师;8月,改称守备第24旅。1957年5月,并入湛江军分区,部队整编为守备第11、12团。1959年4月,由湛江、合浦军分区组建守备第24师(辖4个团),组建后交归0965部队领导指挥。1961年4月,守备第24 师撤销,师部调给西安装甲兵工程学院,部队改编为特种兵部队。 守备第5师 师部由公安军边防第9师师部改编。所辖1个步兵团和6个机炮营,分别由公安军边防第12师和0965部队抽调建制分队组成。师长黄祖华,政治委员朗冲。归省军区领导指挥。1956年4月,改称机炮第5师;8月,改称守备第9旅。1957年5月,并入合浦军分区,部队整编为守备第13、14团。1959年4月,由合浦、湛江军分区共同组建守备第24师,组建后调归0965部队领导指挥。 守备第10师 前身为公安第10师,后改称守备第3师、机炮第3师、守备第10旅。195 7年5月,合并于佛山军分区。1959年4月,由佛山军分区分编组建守备第10师,师长焦玉山、陈光(后),政治委员苏一夫。辖守备第37、38、39团和第1、2、3、5海上巡逻队,仍归广东军区领导指挥。12月,守备第39团和守备第37团的大、小横琴岛守备连及4个海巡队,全部拨归万虎要塞区建制领导。1961年4月,守备第10师番号撤销,除守备第38团第3营扩编为1个团,仍称守备第38团,归省军区建制领导外,其余全部划归海军建制,组建海军第7研究院。 守备第11师 前身为海军万虎要塞区。1951年1月,由珠江军分区抽调干部为基础, 组成万山独立水警区。1952年6月,与海军虎门要塞区合并组成万虎独立水警区。1955年1月,改称海军万虎要塞区。1960年2月改归广州军区建制领导。6月改称万山要塞区。1980年12月,改称广州军区守备第11师。1983年1月,改归广东省军区建制领导。1985年10月,守备第11师与珠海市人民武装部合并组成珠海警备区,守备第11师 番号撤销。  七、 独立师 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各省编有地方部队,隶属省军区系统,执行地区性军事任务,亦称地方军。平时协同地方维持治安、训练民兵、做群众工作、保卫党政领导机关,战时配合野战军或带领民兵单独作战,又是扩大、补充野战军的预备力量。 广东省军区独立第1师 1966年9月,师部以广州军区炮兵射击场为基础,部队以广东省军区12个独立步兵营合编组成。师长李万永,政治委员孟哲民,辖步兵第1、2、3团,高、地炮各1个营。1968年9月,除步兵第3团改称守备第114团,接替原守备第114团防务外,其余全部拨归0952部队建制领导。 广东省军区独立第2师 1966年8月,以广东省公安总队领导机关及其所属公安第1、 2、8团组成。师长高宋卿,政治委员张崇贤、范正基(后)。驻广州市较场北路24号。辖步兵第4、5、6团。1969年3月,调归湖南省军区建制领导,改称湖南省军区独立师。广东省军区独立师 原为广西军区独立第1师。1969年3月,调防广东接替广东省军区独立第2师任务,改称广东省军区独立师。驻韶关市。辖步兵第1、2、3团。师长董永兴,政治委员吕凡。1977年3月,步兵第3团改编为广东省军区独立第4团,归韶关军分区建制领导。师部及步兵第1、2团与第142师师部及所属2个团合并,仍称广东省军区独立师。师长董永兴、于水(后),政治委员刘延珠、王凤岐(后),下辖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1981年3月,师番号撤销,其步兵第1团和炮兵团,分别改编为省军区独立团、守备第4团,归省军区直属和湛江军分区领导。 基建工程兵第203师 原为国务院第2机械工业部所属。1971年9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203师。师长杨火星,政治委员张崇贤。辖9个团。归广州军区建制,由广东省军区领导。执行铀矿地质勘探开采任务。师部驻韶关市,部队分布在韶关、惠阳、梅县3个地区。1975年7月,复归国务院第2机械工业部建制领导。 广东陆军预备役步兵第1师 以现役军人为骨干,以预备役、民兵为基础,于1987年 4月组建。辖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师直及步兵第1、2、3团和炮兵团分别在广州、佛山、肇庆、韶关组建。归省军区建制,接受军事系统和地方党委双重领导。平时寓兵于民,不脱离生产,按计划完成军政训练,战时转为现役部队,遂行作战任务,为解放军后备力量。历任师长胡容伦、吴锡源、严集兴、余培耀,政治委员刘国钧、黄继友、刘敬业、张新民,师长、政治委员分别兼任省军区副参谋长、政治部副主任,师部驻广州市天河区。
Posted:2008-01-11 20:22 | 2 楼
ytsheu理事局常务副主席
级别: 管理员精华: 7 发帖: 35763积分: 181796 金钱: 73350 威望: 19 在线时间:2568(小时)注册时间:2005-02-23最后登录:1970-01-01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时期广东省、地(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7.3~1968.3) 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进入全面夺权阶段,广东各级党政机关相继瘫痪,“打倒一切”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席卷全省,群众组织陷入“全面内战”。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广州军区、广东省军区开始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除派出干部先后进驻省和市的电台、报社、公安、电信、铁路、航运、港务、海关、水厂、电厂、银行、仓库等要害部位及关系国计民生部门实施军管外,省军区于2月下旬出面主持召开全省“抓革命,促生产”三级干部会议,及时布署春耕生产。3月以后,从省开始,陆续在全省5个地区、1个州、7个市、37个县建立军事管制委员会,自上而下地在全省实行军事管制体制。各级军事管制委员会行使各该级党委、政府全部职能,对地方工作实施全面统一领导。1968年2月以后,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及各地(州)、市、县革命委员会相继成立,恢复行使党委、政府职权。各级军事管制委员会虽未宣布撤销,实际上中止了活动。广东省实行军事管制体制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各级军管会及执行“三支两军”任务人员,在当时极其特殊、复杂情况下,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制止了武斗,稳定了局势,维护了社会治安,保护了国家财产,保护了一批地方领导干部,组织领导了工农业生产,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求。但是,在总的“左”倾错误影响下,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过缺点错误 ,给地方和军队都带来消极后果(参阅第五篇第三章第三节(三)执行“三支两军”任务)。  一、 广东省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7年3月15日成立。为全省临时最高权力机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 对全省地方工作实施全面统一领导,由15名委员组成,主任黄永胜(广州军区司令员),副主 任刘兴元(广州军区政治委员)、陈德(广东省军区政治委员);委员:詹才芳、温玉成(均为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陈发洪(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邱国光(广州军区后勤部部长)、吴富善(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吴瑞林(南海舰队司令员)、江燮元、阎仲川(均为广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任思忠(广州军区政治部代主任)、黄荣海(广东省军区司令员)、王道全(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邓秀芳(广东省军区政治部主任)。下设: (一) 广东省军事管制委员会革命委员会 主任陈德(兼),副主任陈青山(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邓秀芳、崔杰(广州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履行原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及其所属部门的工作职责。 (二) 广东省军事管制委员会生产委员会(初称生产指挥部) 主任邱国光,副主任袁德良(广州军区后勤部军需部部长)、林李明(原广东省代省长)、刘田夫(原广东省委书记)。履行原广东省政府机关及其所属部门的工作职责。 (三) 广东省军事管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任李维英(广州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副主任杨刚(广东省军区司令部办公室 副主任)、迟泽厚(广州军区司令部办公室秘书科副科长)、杨应彬(原广东省委秘书长)、马甫(原广东省委副秘书长)、韩宗祜(原广东省委办公厅主任)。履行广东省军事管制委员会秘书和机关行政及其所属部门的工作职责。 广东省军事管制委员会革命委员会、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除少数军队干部外,均为原省委、省政府的机关干部。 广东省军事管制委员会组织机构表 表2-4-11  二、 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7年3月15日成立。为全市临时最高权力机构。在广州军区和广东省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下,对全市实施全面统一领导。由13名委员组成。主任黄荣海(广东省军区司令员), 副主任阳震(0951部队副部队长,后任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江贤玉(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罗兴洲(广州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后任广州警备区政治委员)、秦永桥(广州军分区司令员,后任广州警备区参谋长);委员:汤林(广州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后任广州警备区政治部主任)、郭季若(广州军区司令部军训部部长,后任广州警备区副司令员)、高宋卿(独立第2师师长)、张崇贤(独立第2师政治委员)、焦林义(原中共广州市委代理第一书记)、罗培元、李辉(均为原副市长)、李成(原中共广州市委监委副书记)。下设革命委员会、生产委员会及办公室。 三、 地区及省辖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地区、省辖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是地区、市临时最高权力机构,行使原中共地委、市委 及专署、市政府职权,在省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下,对地区、市实施全面统一领导。省辖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亦接受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的领导。地区、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组织机构与省军事管制委员会同,亦设革命委员会、生产委员会及办公室。1968年2月,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地区、市革命委员会也相继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随之也中止了活动,军管人员陆续撤回部队。 (一) 海南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海口市军事管制委员会1967年3月25日于海口市同时成立。海南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由8名委员组成:主任孙干卿(海南军区司令员),副主任单印章(海南军区副政治委员)、杨绍良(海南军区副司令员); 委员:范华、张世英(均为海南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乔怀宝(海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张金文(南海舰队航空兵副司令员)、魏健民(海口水警区副政治委员)。海口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由11名委员组成,主任范华,副主任倪国祥(守备第27师政治部主任)。 (二) 湛江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湛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7年3月23日于湛江市同时成立。湛江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由10名委员组成 :主任吴瑞林(南海舰队司令员),副主任王政柱(南海舰队副司令员)、吴纯仁(0965部队副部队长)、谢德泉(湛江军分区司令员);委员:桂绍彬(南海舰队政治委员)、符路(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岳英、李克明(均为南海舰队司令部副参谋长)、郁明(湛江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陈光(湛江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湛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由7名委员组成,主任由地区军事 管制委员会副主任王政柱兼,副主任符路、郁明。 (三) 汕头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汕头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7年3月23日于汕头市同时成立。汕头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由11名委员组成:主任白相国(0951部队政治委员),副主任王淳(0951部队副政治委员)、王洪荣(0951部队副部队长)、王泽卫(汕头军分区政治委员)、王学南(汕头水警区政治委员);委员:张山峰(汕头水警区副政治委员)、程元湘(汕头水警区副司令员)、卢延庆(汕头军分区副政治委员)、陈坚石(汕头军分区副司令员)、刘义德(0951部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阎寿湖(0502部队副政治委员)。汕头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由11名委员组成:主任阎寿湖,副主任程元湘、张登芳(0502部队参谋长),戴振岐(汕头军分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倪延生(汕头市人武部部长)。 (四) 佛山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佛山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7年3月25日于佛山市同时成立。佛山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由7名委员组成:主任刘玲(万山要塞区司令员),副主任刘华村(万山要塞区政治委员)、王佑华(佛山军分区司令员);委员:程克钧(佛山军分区政治委员)、何福田(0965部队师长)、王海萍(佛山军分区副司令员)、王学雨(0965部队副师长)。佛山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由7名委员组成:主任张万新(万山要塞区副司令员),副主任王树昌(佛山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王桐坤(万山要塞区政治部主任)。 (五) 惠阳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7年3月20日于惠州市成立。由10名委员组成:主任卜占亚(0952部队副政治委员),副主任张景耀(0952部队副部队长)、杨挺(惠阳军分区政治委员);委员:苑世仁(0952部队司令部副参谋长)、黄彬、刘云起、毕务本(均为惠阳军分区副司令员)、夏良然(惠阳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张若愚(0952部队师副政治委员)、邢干林(0952部队后勤部部长)。 (六) 江门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7年3月30日成立。由7名委员组成:主任渠惠君(0965部队团政治委员),副主任李万成(江门市人武部部长)、郭忠(江门市人武部政治委员)。 (七) 茂名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7年3月23日成立。由9名委员组成:主任岳英(南海舰队司令部副参谋长),副主任朱国忠(0965部队炮兵团政治委员)、袁金毅(茂名市人武部政治委员)。 (八) 内地3个地区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 内地3个地区不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由驻军出面于1967年3月,成立地区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作为该地区临时最高权力机构,行使原地委、专署职权。由驻军最高领导人担任组长。韶关、梅县、肇庆地区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组长分别为周益宽(广州军区炮兵政治委员)、曾韬(梅县军分区政治委员)、董自立(肇庆军分区司令员)。 四、 广东省军事管制系统的军队干部分布 据1967年4月24日的统计,省军事管制系统的军队干部共5246名,分布于:广州地区 1626名汕头地区 947名惠阳地区 742名佛山地区 741名湛江地区 888名肇庆地区 126名韶关地区 135名梅县地区 41名其中来自:广州军区机关直属部队 872名南海舰队机关、部队 609名广州军区空军机关、部队 94名广州军区炮兵机关、部队 5名广州军区工程兵机关、部队 87名广州军区装甲兵机关、部队 20名万山要塞区机关、部队 334名广东省军区机关、部队 1610名0951部队机关、部队 505名0952部队机关、部队 882名第47军机关、部队 11名0965部队机关、部队 217名
Posted:2008-01-11 20:22 | 3 楼
ytsheu理事局常务副主席
级别: 管理员精华: 7 发帖: 35763积分: 181796 金钱: 73350 威望: 19 在线时间:2568(小时)注册时间:2005-02-23最后登录:1970-01-01

二、驻粤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一直驻有较多的人民解放军。建国初期,主要是数量庞大的陆军。后经多次改革体制,压缩编制,精简机关,裁减步兵,加强特种兵和海、空军建设,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力不断增强,至90年代,已发展成为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合成军队。 第一节 中 南 军 区(1950年 1月至1955年4月)1949年3月11日,东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简称“四野”)。5月,第四野战军领导机关与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合并,组成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 6月上旬,第四野战军主力渡过长江。9月中旬,第四军野战军并指挥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以大迂回、大包围动作,分三路对南撤的国民党军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集团和在广东的华南军政长官余汉谋集团进行迂回包抄,10月中旬和下旬分别在衡阳、宝庆(今邵阳)地区和广州、阳江、阳春地区歼灭其10万余人;至12月中旬,又于粤桂边地区歼灭其17万余人。 1950年1月1日,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改称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直属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领导机关驻湖北省汉口,为中南地区最高军事领导机关。下辖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后华南军区)、江西6个军区,4个兵团部16个军,以及炮兵、工兵、铁道兵等部队和中南军政大学(1~6分校)等,共153万人。1950年10月1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签发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军陆军部队暂行编制表》,规定国防军以军为指挥单位,撤销兵团一级机构;撤销野战军一级番号,其机构与军区机构合并。之后,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逐步按《暂行编制表》进行了整编。1952年7月,军区机关移驻广州市。同年12月,辖:河南军区、湖北军区、湖南军区、江西军区、广西军区、海南军区兼第43军,粤中、粤东、粤西、粤北军区,中南军区防空司令部、炮兵司令部、公安部队司令部、广东武装工作部,第41、42、54、55军。 1955年4月15日,根据国务院2月11日决定,中南军区改编为广州军区,即日起正式启用新番号,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原所辖之江西军区划归南京军区建制;以湖北军区为基础组成武汉军区兼湖北军区,辖河南军区。 第四野战军(后兼中南军区),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在其他野战军的配合下,先后进行了辽沈、平津、渡江、衡宝、广东、广西、海南岛登陆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80余万人,有6万余名指战员献出了生命。涌现出“塔山英雄团”、“渡海先锋营”等许多英雄战斗集体和董存瑞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 领导机关及直属单位 (一) 司令部 第一参谋长萧克(1949.10~1950.4)第二参谋长赵尔陆(1949.10~1952.6)参谋长黄永胜(1952.6~1955.3,1954.3后兼)韩先楚(1953.4~1954.2)副参谋长聂鹤亭(1949.10~1950.3)陈光(1949.10~1949.12)李聚奎(1950.3~1950.7)苏静(1950.3~1952.1)文年生(1952.4~1953.4)第一副参谋长杨至成(1954.2~1955.3)第二副参谋长文年生(1954.2~1955.3)辖:办公室(厅),主任段秉善;作战处,处长李福泽;情报处,处长周哲明;通信处, 处长颜吉连;军务(队列)处,处长靳兆西;军事训练处,处长郭季若;机要处,处长莫春和;气象处,处长(缺);人民武装处(后改称动员处),处长安明;军事交通处,处长(缺);警卫处,副处长杨;管理处(后改称行政经济管理处),处长王琳瑛;政治处,处长(缺)。司令部直属单位:警卫团、第5通信团、通信枢纽部、高级干部军事研究班(主任黄永胜兼)。 (二) 政治部 主任谭政(1949.10~1950.3,1949.12后兼)陶铸(1950.3~1955.3)副主任陶铸(1949.10~1950.3)萧向荣(1951.12~1952.1)梁必业(1951.12~1955.2)邱会作(1952.8~1955.4)辖:秘书处,秘书长白文华;组织部,部长刘新权、魏佑铸(后);干部部,部长李毅、李觉民(后);宣传部,部长江峰;保卫部,部长吕丙安;文化部,部长张金辉;青年部,部长张金辉(兼);直属政治部,代主任宋焕文;敌军工作部广州站,站长张文彤。 (三) 干部管理部 部长谭政(兼,1950.8~1951.12)刘兴元(1951.12~1955.3)副部长梁必业(1949.10~1951.12)刘兴元(1950.8~1951.12)林平(1952.6~1954.9)郭成柱(1954.3~1955.3)辖:办公室,主任郑汉浩;一般兵种干部任免处,处长吕强;特种兵干部任免处,处长杜敏;组织统计处,处长赵禁;军衔奖励处,处长段纯和;抚恤保健处,处长(缺);直属干部处,处长(缺);动员处(后改预备役干部动员处),处长(缺)。 (四) 后方勤务部 第一部长周纯全(1949.10~1950.8)第二部长李聚奎(1949.10~1950.3)杨至成(1950.8~1954.10,1954.2后第一副参谋长兼)张池明(1954.10~1955.4)政治委员陈沂(1949.10~1950.6)周纯全(1950.8~1951.1)杨至成(兼,1951.1~1952.4)张池明(1952.4~1955.4,1954.10后后勤部长兼)副部长何敬之(1950.4~1955.4)孙仪之(1950.9~1951.11)姚醒吾(1951.1~1954.6)吴自立(1953.9~1955.4)副政治委员潘振武(1949.10~1955.4)参谋长罗文(1949.10~1950.9)政治部主任潘振武(兼,1949.10~1951.5)李俭珠(1951.5~1952.5)潘振武(兼,1952.5~1953.2)訾修林(1953.2~1954.6)朱子统(1954.9~1955.4)辖:司令部;政治部;干部处,处长潘振武(兼);直属供给处,处长张介乙;财务部(后改称中南军区财务部,直属军区首长),部长陈挽澜;卫生部,部长张汝光、政治委员陈耀先; 车辆管理部(后改称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何敬之(兼)、第二部长刘玉堂、政治委员黄胜明;营房管理部,部长张鸣夫;军需部,部长高文智;军需生产部(后改为中南生产管理局),代部长陈庞、政治委员徐洪才;油料部,部长张荣亭;兽医处,处长王长清;海南分部,部长李梓斌、张化一(后),政治委员张化一。 (五) 中南军区直属部、处 军法处处长邱会作(兼)营房建筑部部长王仲祥政治委员林恺,第二政治委员张化一广东武装工作部部长黄一平副部长邬强白相国管理粤中、粤东、粤西、粤北4个三级军区;辖广东干部学校、转业建设干部文化速成 学校,暂编第25、26团(详见省军事体制篇)。直属政治部主任宋焕文财务部(由后勤部财务部改隶)部长姚醒吾,副部长陈挽澜 中南军区工程兵部1952年7月,中南军区司令部工兵主任办公室由湖北省汉 口移驻广州市,改称中南军区司令部工兵处。1953年3月,工兵处扩编为工兵处和军事建筑处。1954年7月,在工兵处、军事建筑处的基础上扩编,成立中南军区工程兵部。主任廖仲符,政治委员李士才,副主任王德俊、寇吾先。所辖驻粤部队:工兵第15团(驻海南岛文昌县)、工兵第17团(驻海南岛陵水县)、工兵第19团(驻广州市郊)、工兵第28团(驻海南岛文昌县)。1955年7月,中南军区工程兵部改称广州军区工程兵司令部。 中南军区装甲兵部为统一中南军区各装甲兵部队的指挥、训练和技术保障,1954年 9月,从第2坦克学校及军区所属部队抽调干部在广州组建中南军区装甲兵部。司令员(缺)、副政治委员陈祥,参谋长王子衡。机关设司令部、技术处、政治处和财务科。1955年7月,中南军区装甲兵部改称广州军区装甲兵司令部。防化学兵处处长徐行二、 驻粤陆军部队(一) 第 4 兵 团 属第二野战军建制。1949年7月中旬,转隶第四野战军指挥。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辖第13、14、15军。9月下旬,自赣南挥戈南下,进军广东,为广东战役右路军,先后攻占南雄、始兴、曲江。国民党军第21兵团撤离广州时,第4兵团在粤赣湘边纵队、粤中纵队的配合下,兵分3路,昼夜兼程,向粤西追击,于10月26日,将其4个军残部4万余人,围歼于阳江地区。11~12月参加广西战役。12月归还第二野战军建制。 (二) 第 13 兵 团 1950年7月,由司令员黄永胜率领兵团机关从河南郑州移驻广州,与北上的第15兵团机关互换番号,改称广东军区兼第15兵团(详见省军事体制篇)。 (三) 第 15 兵 团 1949年9月下旬,第15兵团率第43、44军及两广纵队由赣入粤,参加广东战役。10月14日解放广州。11月17日成立第15兵团兼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剑英。1950年2月,增辖第41军。3月5日至5月1日,第15兵团指挥由第43军、第12兵团之第40军,以及工兵、炮兵各一部共10万人组成的渡海作战兵团,在琼崖纵队配合下,进行海南岛登陆战役,解放海南岛。7月,第15兵团部改为第13兵团部,离粤北上,改编为东北边防军;第13兵团部改称第15兵团部,从郑州调入广州,由广东军区兼第15兵团。1951年5月,成立华南军区,广东军区兼第15兵团番号撤销。 第15兵团驻粤期间历任领导人:司令员邓华黄永胜(后)政治委员赖传珠萧向荣(后)第一副司令员洪学智第二副司令员贺晋年副司令员吴克华参谋长洪学智(兼)刘转连(后)李作鹏(后)政治部主任萧向荣政治部副主任孔石泉 (四) 华 南 军 区 1951年5月,以广东军区为基础成立华南军区,负责广东、广西两省的军事指挥,领导机关驻广州市,归中南军区领导。辖广西、粤东(由第41军兼,辖东江、兴梅、潮汕军分区)、粤西(由第43军兼,辖西江、粤中、高雷军分区)、海南军区、广东防空司令部及珠江、北江军分区;并指挥第41、43、44、45、46、48军和华南各特种部队及中南军区海军司令部。1952年7月,中南军区移驻广州市,华南军区番号撤销,其机关一部组成中南军区广东武装工作部,负责领导和管理粤东、粤西、粤中、粤北4个三级军区的武装工作。原华南军区所辖的广西、海南军区改归中南军区直接领导。 司令员叶剑英政治委员谭政(兼)副司令员黄永胜参谋长吴克华第一副参谋长曾生第二副参谋长黄一平政治部主任萧向荣政治部副主任邱会作干部管理部部长林平 (五) 第40军 前身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1948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辖第118、119、120、153师(1949年6月,第153师调归武汉警备司令部建制),共5.9万余人。1949年5月,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9~10月,编入进军华南的中路军。11~12月参加广西战役。1950年3~5月,在第15兵团指挥下参加海南岛登陆战役。6月离琼北上,编入东北边防军序列。10月,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执行抗美援朝作战任务,归中国人民志愿军建制领导。 领导人及所辖部队(1950年2月):军长韩先楚(第12兵团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袁升平副军长蔡正国解沛然参谋长宁贤文政治部主任李伯秋第118师师长邓岳政治委员张玉华辖第352、353、354团第119师师长徐国夫政治委员刘光涛辖第355、356、357团第120师师长郑大林政治委员张海棠辖第358、359、360团 (六) 第41军 前身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4纵队。曾于1946年10月在辽宁安东新开岭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第25师8000余人,创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一次战役中歼敌1个整师的先例。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塔山一线,抗击国民党军11个师的轮番攻击,坚持6昼夜,守住阵地,迫使国民党军在阵前弃尸6600多具,为攻克锦州赢得时间。此战役所属第34团被授予“塔山英雄团”称号。1948 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辖:121、122、123、154师,共6.4万余人。1949年5月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建制。8月改归第四野战军直接指挥。9~10月配属第12兵团,编入进军华南的中路军。先后参加平津、衡宝、广西战役。1950年1月,由桂入粤,2月,转属第15兵团建制。先后进驻西江、东江、北江、潮汕地区,担负剿匪和守备海防任务。1951年5月兼粤东军区,1952年11月免兼。驻粤期间参加渡海作战,先后解放了南澳、上下川、南鹏、南澎等岛屿,歼灭国民党军、土匪1500余人。 驻粤期间历任领导人及所辖部队(1950年2月至1955年4月):军长吴克华田维扬刘转连王东保政治委员欧阳文李丙令副军长温玉成田维扬江燮元(第一副军长)李福泽(第二副军长)王东保王奎先(炮兵副军长)李洪茂冉泽(后勤副军长)副政治委员孔石泉李丙令李改参谋长李福泽卢燕秋政治部主任孔石泉(兼)李丙令(后兼)吴保山李改江民风 政治部副主任潘寿才后勤部部长赵仲山张特后勤部政委王伟光杨纪忠邢瑞五王立山第121师师长左叶卢燕秋韩复东王鸿 荣政治委员李丙令吴保山许军成刘玲辖第361、362、363团,炮兵第501团第122师师长田维扬刘善福鞠文仪政治委员吴保山王伟光马杰辖第364、365、366团,炮兵第502团第123师师长江燮元李洪茂(代)政治委员张秀川江民风白相国辖第367、368、369团,炮兵第503团 (七) 第42军 前身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5纵队。1948年11月12日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辖第124、125、126、155师(1949年12月,第155师拨归中南军区运输司令部建制),共4.7万余人。曾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大西南和剿匪作战。1950年10月16日,更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执行抗美援朝作战任务。参加了一、二、三、四次战役、西线防御作战和西海岸防御作战。首战黄草岭,勇夺孟山城,攻克宁远市,守卫中元山,共计战斗462次,取得了歼灭李承晚军、美军、法军、澳大利亚军30716人的重大胜利,涌现出黄草岭、烟台峰、中元山等11个英雄连队和以关崇贵等为代表的一批战斗英雄模范人物。1952年11月,由朝鲜回国。12月5日,部队抵粤西,军直进驻湛江、第124师进驻廉江、第125师进驻茂名、第126师进驻海康等地布防,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番号,归中南军区建制领导。1953年1月,移驻粤东,担任保卫南疆作战任务。从2月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改装,将混杂的蒋、日、美式装备改换成统一的苏式装备;1955年3月,根据总参谋部颁发的平时编制表,统一编制体制,步兵分队由“四四制”改为“三三制”。编制人数从1954年的48901人减至39631人。1955年4月,中南军区撤销,该军隶属广州军区。 驻粤期间历任领导人及所辖部队(1952年12月至1955年4月):军长吴瑞林胡继成政治委员周彪郭成柱陈德副军长胡继成彭龙飞杨平(代后勤副军长)刘恒泉(炮兵副 军长)杨大易(第一副军长)副政治委员陈德参谋长廖仲符杨大易副参谋长侯显堂杨针政治部主任陈德(兼)江腾蛟政治部副主任谭文邦后勤部部长王云后勤部政治委员肖长桃聂鸿国第124师师长苏克之赵欣然政治委员姚书梅辖第370、371、372团,炮兵第504团,坦克自行火炮第329团第125师师长王道全政治委员王淮湘蒲通修江腾蛟王希永辖第373、374、375团,炮兵第505团,坦克自行火炮第330团第126师师长黄经耀郭宝恒康干生政治委员车学藻蒲通修辖第376、377、378团,炮兵第506团,坦克自行火炮第331团直属部队:152加榴炮团、85高射炮团、营建委员会、第33预备医院、第39 文化速成中学、军官教导大队 (八) 第43军前身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6纵队。1948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隶属第15兵团。辖第127、128、129、156师(1949年7月,第156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领导),共6.3万余人。1 949年9~10月由赣入粤参加广东战役,与第44军一起,于14日解放广州。11月15日,西进参加广西战役。12月中旬,东返雷州半岛,肃清国民党军残部后,在徐闻、赤坎、遂溪一带集结,进行海上练兵。1950年3月上旬至5月1日,参加海南岛登陆战役,与第40军、琼崖纵队一起解放海南岛。7月,军部率第127、129师北返雷州半岛执行剿匪任务,第128师留驻海南岛。1951年4月,第43军兼粤西军区;1952年7月,免兼。是月,军部率第127、129师返回海南岛。8月,军部与海南军区合并,称海南军区兼第43军,领导机关驻海南琼山。11月,第129师调归中南海军建制。12月,第44军之第132师调归第43军建制。1961年8月,第43军番号撤销,其所辖部队凡冠第43军番号的,均改冠海南军区番号。该军一部早年为北伐战争中的叶挺独立团,曾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和中央苏区1~5次反“围剿”作战。长征中强渡乌江,智取遵义,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抗日战争中参加平型关战斗。日本投降后,挺进东北,后发展改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6纵队、第43军,从松花江转战至海南岛,历经主要战斗百余次,歼敌18万,涌现渡海先锋营、英雄连、钢铁连等战斗集体和以刘梅村、蒲恩绍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 驻粤期间历任领导人及所辖部队:军长李作鹏龙书金吴瑞林政治委员张池明肖元礼谢镗忠 副军长龙书金阎捷三江燮元黄荣海李梓斌副政治委员袁克服宋维木式参谋长黄一平冯精华张水泉钟明锋孙干卿政治部主任袁克服刘锦屏肖前孙正后勤部部长樊语卿杨德普第127师师长王东保吴纯仁胡海晓贾清江魏凯江 张荣森马庆功政治委员刘锦屏宋维郁文单印章张立宪魏凯江于兴 化辖第379、380、381团,炮兵第507团,坦克自行火炮第332、333团(一度转隶第128师。)第128师师长黄荣海孙干卿赵浩然赵月光冯镜桥 纪刚胡海晓王文德政治委员宋维相炜郭超李 景展雷致祥张天陶王侨王亮刘安元辖:第382、383、384团,炮兵第508团,坦克自行火炮332、333团(一度转隶127师。) 第129师师长阎捷三黄荣海徐芳春(代)政治委员袁克服孙正阎遐辖第385、386、387团第132师师长黄忠诚毛和发郝盛旺耿光万政治委员朱民亲程世清阎遐辖第385、394、395团,炮兵第509团直属部队:炮兵第148团 (九) 第44军 原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7纵队。1948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辖第130、131、132、157师(后第157师调江西军区)共4.8万余人。1949年5月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建制,10月参加广东战役。10月18日,军部兼广州 警备司令部,第132师担负广州市警备任务。1950年5~8月第131师执行解放万山群岛作战任务。10月直属中南军区领导。1952年10月,部队进行整编,与第45军合并,第44军番号撤销。军部并入中南海军机关,第132师调归海南军区兼第43军建制领导。该师394团有3个红军连坚持斗争于大别山区;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平型关战斗;7连曾被授于“钢七连”光荣称号。 驻粤期间历任领导人及所辖部队(1949年10月至1952年10月):军长方强张才千政治委员吴富善谭甫仁副军长李化民黄忠诚副政治委员谭甫仁李信肖元礼王振乾参谋长黄忠诚张松涛黄忠诚(后兼)政治部主任谭甫仁(兼)李信肖元礼(兼)王振乾姚国民副参谋长张松涛1950年5月:第130师师长邓东哲政治委员姚国民第131师师长刘永源政治委员罗友荣第132师师长徐绍华政治委员朱民亲 (十) 第45军(第54军) 第45军原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1948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辖第133、134、135、158师,共5.6万余人。1949 年5月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9~10月,编入进军华南的中路军,11月参加广西战役,后留广西执行剿匪任务。1950年4月,第158师由广西调广州,归广东军区建制。5月开始接替第132师所担负的广州部分警备任务。9月,兼广州警备司令部。1951年3月,该军由广西调防广东,军部驻花县,执行守卫祖国南大门和机动作战任务。1952年10月,与第44军合并,番号改称第54军,隶属中南军区建制,军部驻惠阳(今惠州市)。1953年1月,第54军调离广东,北上参加抗美援朝。 1.第45军驻粤期间历任领导人及所辖部队(1951年3月至1952年10月):代军长、军长丁盛代政治委员、政治委员谢明副军长左叶吴瑞山参谋长(缺)政治部主任李改谢家祥第133师师长徐其海刘海青(代)政治委员汪易卜占亚辖第397、398、399团(该师于1952年8月调归第46军建制)第134师师长张晓冰政治委员谢家祥辖第400、401、402团第135师师长吴瑞山政治委员任思忠辖第403、404、405团 2.第54军驻粤期间历任领导人及所辖部队(1952年10月至1953年1月):军长丁盛政治委员谢明副军长吴瑞山参谋长(缺)政治部主任谢家祥第130师师长蒋润观政治委员姚国民辖第388、389、390团第134师师长张晓冰政治委员蓝文兆辖第400、401、402团第135师师长刘江亭政治委员任思忠辖第403、404、405团 (十一) 第46军 原归湖南军区建制,1951年1月,调入粤东,执行保卫粤东海边防任务,军部驻普宁县。3月,划归广东军区兼第15兵团建制。1952年8月,增辖第133师。9月,军部率第133、136、137师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执行抗美援朝作战任务,归中国人民志愿军建制领导。12月,原辖第138师师部调归军委海军,所属各团调归中国人民志愿军。驻粤期间历任领导人及所辖部队(1951年1月至1952年9月): 军长杨梅生肖全夫政治委员李中权吴保山第一副军长肖全夫第二副军长曾雍雅副政治委员吴保山参谋长肖全夫(兼)张万春政治部主任张秀川后勤部部长史一民赵宗一后勤部政治委员樊学文李克贵第136师师长曾雍雅(兼)李丕功政治委员樊学文江鸿海辖第406、407、408团第137师师长程登志(代)政治委员李振声赵靖远辖第409、410、411团第138师师长任昌辉政治委员马毅之辖第412、413、414团第133师师长王振东政治委员汪易辖第397、398、399团 (十二) 第48军 原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1948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共5.5万余人。南下后,兼赣西南军区,归江西军区建制领导,驻赣州市。1951年3月移驻广东曲江县,归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直接领导。1952年4月,军部率第144师移驻广西桂林市,与第49军之第145师合编,组成第21兵团。军部扩编为第21兵团部,第48军番号撤销。 驻粤期间历任领导人及所辖部队(1951年3月至1952年4月):军长刘转连政治委员陈仁麒副军长欧致富黄霖雷震副政治委员谢镗忠参谋长高体乾政治部主任谢镗忠(兼)后方勤务部部长严旭张鸣夫后方勤务部政治委员毛家庭 第142师师长曹灿章政治委员杜西书辖第424、425、426团第143师师长张兴发俞和坦政治委员黄凯刘禄长曾凡有辖第427、428、429团第144师师长张荣森(代)政治委员钟文法肖泽泉(代)辖第430、431、432团 (十三) 第55军 1952年11月,由第21兵团改称。辖第144、215、219师。1953年1月30日,由桂入粤进驻雷州半岛。1968年11月移驻粤东。 该军前身部队曾涌现出大批英雄连队和英模人物,著名的有:大渡河英雄连、狼牙山五壮士连以及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的功劳炮连等;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狼牙山五壮士以及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郭俊卿、郅顺义等也出自该军。 驻粤期间历任领导人及所辖部队(1952年至1955年):军长刘转连陈明仁政治委员陈仁麒王振乾副军长欧致富魏镇王云张国传参谋长高体乾张国传(兼)政治部主任钟文法訾修林副参谋长刘相山政治部副主任李直李福尧干部部部长李振军施高后勤部部长严旭张鸣夫施彤后勤部政治委员郎中第144师师长张荣森霍成忠政治委员肖泽泉卢继昌辖第430、431、432团第215师师长张镜白周德礼于振河政治委员江腾蛟李振军辖第643、644、645团第219师师长程启文政治委员高先贵李福尧田涛辖第655、656、657团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 熊尚林(连长)、曾全明(2排长)、刘长发(3班长)、 张克表(副班长)、郭世苍(4班长)、张成球(副班长)、张桂成、肖汗尧、王华亭、潘先吉、 肖桂兰、朱祥云、谢良明、廖洪山、丁浩民、陈万清、郝秋发。狼牙山五壮士 马宝玉(班长)、宋学义、胡德林、胡富才、葛振林。(十四) 广 东 军 区(见省军事体制篇)
Posted:2008-01-11 20:23 | 4 楼
ytsheu理事局常务副主席
级别: 管理员精华: 7 发帖: 35763积分: 181796 金钱: 73350 威望: 19 在线时间:2568(小时)注册时间:2005-02-23最后登录:1970-01-01
十五) 海 南 军 区 1950年7月,由琼崖纵队改编而成,隶属广东军区建制。辖第1、3总队,并直辖独 立团、步兵团、海防炮团、高炮队、战车队、警卫营等17个团、营单位。总人数为23367人,另有县大队3751人。1951年5月,改隶华南军区。1952年8月,第43军进驻海南岛与海南军区合并,改称海南军区兼第43军,辖4个师、4个团、工兵支队,及所属县、市人武部。隶属中南军区。1953年全区部队总人数为76637人,代管单位总人数为3957人。1955年4月改隶广州军区。 1.海南军区领导人及所辖部队(1950年7月至1952年7月):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冯白驹副司令员吴克之马白山副政治委员黄康陈德参谋长符振中朱子休(后)副参谋长蒲公才政治部主任黄康(兼)陈德(后兼)政治部副主任符荣鼎陈青山黄乃宇干部部部长符荣鼎后勤部部长曾若空后勤部政治委员韩宽定卫生部部长郭汉忠卫生部政治委员符致东第1总队总 队 长潘江汉政治委员林明辖第4、5、6团,后依次改为独立第29、30、31团第3总队总 队 长张世英政治委员符路辖第1、2、3团,后依次改为独立第26、27、28团直属部队:独立团、第152榴炮团、第68医院,第436、437、438团(1952年11月, 以这3个团为基础,组成榆林区指挥部。) 2.海南军区兼第43军领导人及所辖部队(1952年8月至1955年4月): 司令员吴克华梁兴初(后)吴瑞林(后)第一政治委员冯白驹(兼)第二政治委员陈仁麒第一副司令员刘贤权副司令员马白山后勤副司令员李梓斌副政治委员陈德谢镗忠参谋长江燮元孙干卿(后)政治部主任孙正谢镗忠(后兼)干部部部长符荣鼎后勤部部长李梓斌(兼)后勤部政治委员毕舒国张天陶炮兵司令员魏洪亮王泮文(后)国防工程指挥部主任孙干卿(兼)廖仲符(后)李魁三(后)政治委员李德清人民武装部—海南兵役局部(局)长陈岩0147部队0148部队0149部队(部队部于1952年11月调归中南 军区海军 ;部队仍留海南。)53607部队榆林区指挥部(1955年6月改称榆林守备 区。) (十六) 两 广 纵 队 1946年7月5日,根据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主力,珠江纵队部份部队以及韩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部分干部共2583人北撤烟台,进入山东解放区,归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领导。10月移驻临沂地区整编。1400余人进华东军政大学等学校学习,其余人员编成东江纵队教导团。1947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以北撤的东江纵队为基础组建两广纵队。4~5月,东江纵队教导团及华东军政大学等学校毕业的东江纵队人员和解放入伍的广东、广西籍战士以及渤海地区入伍的新战士,组成两广纵队教导支队。8月1日,两广纵队在滨县曹家桥正式成立。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雷经天,辖3个团及教导总队共4800余人,隶华东野战军。1949年3月上旬转隶第四野战军,移驻河南省洛阳。5月由平津战役起义的国民党军改编的独立第24师编入该纵队。6月,两广纵队在河南省襄城整编,纵队辖2个师1.3万余人。9月下旬,两广纵队随第四野战军主力进军华南,参加广东战役,于10月上旬到达粤北龙川县,与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会合。沿河源县南进,直取博罗、增城、惠州、东莞,封闭国民党军南逃退路。战役中还改编了国民党军第154师等部为纵队独立师。11月初,解放中山县及横琴、三灶等岛屿。1950年1月1日,拨归广东军区建制领导。2月,改编为珠江军分区,部分编入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纵队番号暂予保留。两广纵队成立后,从华东转战华南,先后参加豫东、济南、淮海、广东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万余人。 领导人及所辖部队(1949年7月)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雷经天副司令员王作尧参谋长姜茂生政治部主任杨康华政治部副主任刘田夫后勤部部长郑少康后勤部政治委员关山第1师师长曾生(兼)政治委员罗范群(未到职)辖第1、2团第2师师长何宝松政治委员王作尧(兼)辖第4、5团直属部队:炮兵团、教导团 (十七)中南军区防空司令部 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南军区1952年7月12日命令,将华南军区防空司令部改称中南 军区防空司令部,驻广州市登峰路,归中南军区建制领导,负责指挥中南全区的防空工作。朝鲜战争爆发后,组织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从1952年4月至1953年10月,先后派出1个高射炮兵团部、5个高射炮兵营赴朝参战,取得了击落敌机15架、击伤41架的战果。1955年5月,改称广州军区防空军司令部。 历任领导人:司令员张西三政治委员曹传赞第一副司令员王作尧第二副司令员蔡爱卿第三副司令员王璞第一参谋长阙耀华王璞(后兼)第二参谋长刘自双刘奠西政治部主任罗丰张翼高射炮兵指挥部司令员于韬驱逐机空军指挥部参谋长刘林阁方文 中南军区防空司令部所辖部队自1952年11月起几经整编、扩编,至1955年3月,所辖驻粤部队有:高射炮兵第532、533、534、535、536、537团,分别驻广州市、汕头市、海口市;雷达第361、362团,分别驻广州、海口市;通信第116团,驻广州市;探照灯第431团,驻广州市;对空监视第261、262团,驻惠阳县(今惠州市)、江门市;汕头防空指挥所,1955年3月,由西南军区防空处大部分人员组成,归中南军区防空司令部领导,其人员仍属西南军区建制,驻汕市。 (十八) 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 1950年11月在湖北省汉口成立中南军区公安部队指挥机构,翌年1月20日授予正式番号为中南军区公安司令部。1952年7月,移驻广州市沙面。10月,改称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主要任务是镇压反革命活动,保卫中南地区各级党政机关的安全,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保卫海边防。(1954年9月,与广东武装工作部合并,改称中南军区公安部队部兼广东军区。1955年7月,改称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广东军区。见省军事体制篇)。 驻粤期间历任领导人及所辖部队:司令员詹才芳第一政治委员杨奇清第二政治委员欧阳文副司令员何德全参谋长蓝桥政治部主任李俭珠孙正干部部部长詹才芳(兼)王晓生后勤部部长杨学礼公安第9师师长黄祖光政治委员郑效峰郎冲辖公安第25、26、27、33团公安第10师师长李道之政治委员王晓生鲍启祥周绍明辖公安第28、29、30、77、76团公安第11师师长曹灿章王鸿荣政治委员杜西书辖公安第31、32、33团公安第12师(驻广西)广州市公安总队(见体省军事制篇)广东省公安总队(见体省军事制篇) (十九) 中南军区炮兵司令部 1952年7月,以中南军区司令部炮兵主任办公室为基础,抽调第131、132、138师之炮兵主任办公室全部,第4炮兵学校部分学员,第146师直属队之一部,组成中南军区炮兵司令部(下设作战、军训、军务、侦察、通信、管理科及办公室),同时,组建了政治部、干部处、高射炮兵处。中南军区炮兵司令部驻广州市。(1954年12月,改称中南军区炮兵部。 翌年7月,以中南军区炮兵部为基础,成立广州军区炮兵司令部)。 代司令员孔庆德代政治委员杨树根副司令员孔庆德陈文彪副政治委员杨树根参谋长张志毅政治部主任卢文新所辖驻粤部队炮兵第5师师长沈仲文李元凯(代) 政治委员刘友光辖炮兵第33、34、35、42、44、50团(炮兵第42、44团,于1953年9月 ,由抗美援朝前线移驻广东,改隶炮兵第5师。)(二十) 中南军区工程部队司令部—海南公路工程指挥部 1952年7月,中央军委鉴于荆江水利工程部队任务转换,决定将荆江水利工程部队司令部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工程部队司令部。9月,机关率建筑工程第7、8师,铁 路工程第9师,水利工程第3、4师,由湖北省沙市移驻广东省海口市。12月,建筑工程第7、 8师调回大陆,拨归中南行政委员会建制。1953年1月,铁路工程第9师开赴沈阳集结整训,3月,入朝,归中国人民志愿军建制。同月,中南军区工程部队司令部与海南公路工程指挥部合并,中南军区工程部队司令部番号撤销,改称海南公路工程指挥部(内设军事部)。8月, 海南公路工程指挥部改称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华南公路工程指挥部,人员集体转业,拨归中 央交通部建制。 驻粤期间领导人及所辖驻粤部队:司令员田维扬第一政治委员唐天际第二政治委员黄志勇政治部主任魏洪亮后勤部政治委员秦光远建筑工程第7师师长黄德魁政治委员冷裕光辖建筑工程第19、20、21团建筑工程第8师师长卢贤扬政治委员郑虎畅辖建筑工程第22 、23、24团铁路工程第9师师长曾京政治委员兰庭辉辖铁路工程第25、26、27团水利工程第3师师长何元恺政治委员肖德明辖水利工程第7 、8、9团水利工程第4师师长钟春林政治委员王进前辖水利工程第10、11、12团 (二十一) 林业工程部队 为打破美国的经济封锁,加快发展橡胶生产,满足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需要,1952年6月,中南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决定成立两个林业工程师。 1.林业工程第1师 师部于1952年6月由广西宾阳军分区改组而成,7月移驻海南岛海口市。以 海南军区独立第26、27、28团调归该师建制,并依次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1、2、3团。10月,该师与华南垦殖总局所属海南垦殖分局合并,人员集体转业,番号保留,归华南垦殖总局建制。师长曾庆祯政治委员王昌虎 2.林业工程第2师 师部于1952年6月由江西南昌军分区改组而成,7月移驻广东省遂溪县。以广西军区第522团、华南军区独立第15团、湖南军区独立第13团调归该师建制,并依次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4、5、6团。10月,该部大部与华南垦殖总局所属高雷垦殖分局合并,一部并入华南垦殖总局,人员集体转业,番号保留,归华南垦殖总局建制。师长吴文华政治委员江彬
Posted:2008-01-11 20:23 | 5 楼
ytsheu理事局常务副主席
级别: 管理员精华: 7 发帖: 35763积分: 181796 金钱: 73350 威望: 19 在线时间:2568(小时)注册时间:2005-02-23最后登录:1970-01-01
第二节 广 州 军 区(1955年4月至1987年12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是战略区域内合成军队的最高领导指挥机关,负责辖区内陆、海、空军部队作战指挥和所属部队的军事、政治、后勤工作,领导辖区内的民兵、兵役、动员工作和战场建设。广州军区前身为中南军区,1955年2月11日,国务院、国防部命令:中南军区改称广州军区,领导机关驻广州市。中南军区决定从4月15日启用广州军区番号,中南军区番号撤销。广州军区下辖湖南、广西军区,广州军区公安部队部兼广东军区,海南军区兼第43军,第41、42、47、55军,军区防空部队司令部,军区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司令部和院校,1969年增辖生产建设兵团。以后几经整编、调整,至1985年10月精简整编后,广州军区辖湖北、湖南、广东省军区,广西军区,海南军区,桂林陆军学院及53010、53200等部队。 军区成立后,结合本战区作战任务,进行亚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渡海登陆作战、抗登陆作战以及战区防御作战等演习,提高了部队协同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指挥本战区陆海空军部队、民兵及时粉碎台湾国民党军、武装特务对东南沿海地区的窜犯袭扰,取得西沙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还击战的重大胜利,捍卫了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广州军区部队及其五省(区)的民兵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先后参加和完成了架设第一座黄河浮桥,修筑湘黔、枝(江)柳(州)铁路和雷州青年运河、大亚湾核电站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积极支援地方抢险救灾,围海造田,植树造林。同时大力发展生产经营,减轻人民负担。为巩固国防,保卫和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维护国家安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法卡山英雄营”等先进集体和欧阳海等英雄模范人物。 一、 广州军区领导机关和直属队 1955年4月,广州军区领导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部、后方勤务部、财务部、军械部、营房建筑部、军事训练处、防化学兵处以及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后经若干次整编,至1958年10月,广州军区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将军事训练处、防化学兵处编入司令部;将干部部、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编入政治部;将财务部、军械部、营房建筑部编入后勤部。此后,机关三大部体制一直沿袭至1987年。 (一) 广州军区司令部 1955年4月,中南军区司令部改称广州军区司令部,辖12个处、室。1962年8月, 各处改称部(局)。1983年2月,各部(局、室)下辖的科改称处。30多年来,广州军区司令部 经数次精简整编,至1985年8月,辖作战、情报等14个部(局、室)。 司令部驻粤直属单位先后直辖通信团、防化学兵团等26个团、队 、场、站、局、所。 (二) 广州军区政治部 1955年4月,中南军区政治部改称广州军区政治部,辖秘书处(后改为办公室)、干部部、宣传部、文化部等9个部、处,各部(处)下设科。直属单位有战士文工团、战士报社、体工队、印刷厂等。1983年2月,各部(室)下辖的科改称处。此后,机关经数次精简整编,至1985年8月,辖办公室、干部部、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室等11个部(室、院)。直属单位有战士歌舞团、战士话剧团、战士杂剧团、战士报社、体工队、文化工作站、干部轮训班等。(三) 广州军区后勤部 1955年4月,中南军区后方勤务部改称广州军区后勤部,辖司令部、政治部、军需部等9个部、62个处(室)、38个科。直属单位有汽车团、训练队、仓库、医院、转运站等46个。1982年12月,按新编制进行精简整编,1983年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财务部、军需部、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室等11个部(室),各部所辖处(室)进行了调整、合并。 广州军区和司、政、干、后历任正职领导人、顾问任职时间表(1955.3 ~1997.6) 表3-3-2 广州军区司、政、干、后历任副职领导人及顾问名表(1955.4~1 997.6)表3-3-3  二、 所辖驻粤部队 (一) 广州军区炮兵 (司令部) 1955年7月,中南军区炮兵部改称广州军区炮兵司令部,归广州军区建制领导,驻广州。1959年2月,广州军区炮兵司令部改称广州军区炮兵。后广州军区炮兵缩编为广州军区 司令部炮兵部。尔后又扩编为广州军区炮兵,直隶广州军区。 1.历任领导人 司令员 孔庆德(代) 孙干卿 韩庄 郝盛旺 岳洪池 政治委员 杨树根 谭文邦 李福尧 周益宽 苏克之 刘占荣 刘尚文副司令员 孔庆德 张志毅 魏洪亮 王鉴三 国经汉 刘占荣 张建中 刘恒泉 王子衡 赵品篪 钱文华 岳洪池 徐行 解玉璞 徐元利副政治委员 杨树根 肖泽泉 刘尚文 苏木林 崔金锡 杨松玲 景林 王居义 张智 王晓旭 王天羿 王璞参谋长 赵品篪(代) 王鉴三 胡伯华 国经汉(兼) 刘恒泉 赵品篪 刘佃巨 王立山 王志辉 政治部主任 卢文新 王居义 姚天成 马奇 杨松玲(兼) 赵力宽 迟志远 2.所辖驻粤部队及历任主官 53035部队 (1957年调离广东。)部队长 沈仲文 李元凯 陈尔云 政治委员 刘友光 张益三 53802部队 (1957年2月由朝鲜成川撤回广东。)部队长 刘占荣 刘尚文 岳洪池 王志辉 李庭芳 岑华 宁金源 政治委员 齐金山 石和伦 姚天成 崔金锡 王樵 田静 王励 张忠久 方福祥 (二) 广州军区工程兵 1955年4月,中南军区工程兵部改称广州军区工程兵部。7月,又改称广州军区工程兵司令部,归广州军区建制领导,驻广州。后广州军区工程兵司令部缩编为广州军区司令部工程兵部。尔后,又扩编为广州军区工程兵,直属广州军区。 1.历任领导人 主任 廖仲符 刘桐山 纪刚 政治委员 李士才 覃士冕 卢文新 郭质甫 赵川 肖泽泉副主任 王德俊 寇吾先 李魁三 刘桐山 李庆山 李悦先 杨荣新 李林 倪呼奇 李魁三副政治委员 李大清 朱子统 赵川 王光辉 赵康盛 崔宏毅 王祥生 韩敏参谋长 王德俊(兼) 李魁三(兼) 王凯 李庆山(兼) 李悦先 任殿卿 陈长崑 何恩昌政治部主任 任英 李奋臣 张立宪 王居义 王光辉 张敬孝 姜尚尘 装备器材部部长 倪呼奇 杨春山 陈长崑 吉永安 2.所辖驻粤部队 工兵第12、15、17、19、28团,工程兵建筑3个团,第4军事建筑工程团和工程兵科研办公室。 (三) 广州军区装甲兵 1955年4月,中南军区装甲兵部改称广州军区装甲兵部。7月,又改称广州军区装甲兵司令部,归广州军区建制领导,驻广州。后广州军区装甲兵司令部缩编为广州军区司令部装甲兵处。尔后,又扩编为广州军区装甲兵,直属广州军区。 1.历任领导人司令员叶建民颜德明政治委员訾修林(未到职)副司令员王子衡副政治委员陈祥张桂森王侨参谋长王子衡(兼)赵立贤张林政委办公室(政治部)主任蒋立明 苗兆瑞(政治部负责人)周锋技术部(处)部(处)长张树德腾驻卿赵兴祥 2.所辖驻粤部队 5445部队1968年由湖南移驻广东,1976年调出。 (四) 广州军区防空军司令部 1955年4月,中南军区防空司令部改称广州军区防空部队司令部。原河南、湖北两省防区划归武汉军区,江西防区划归南京军区。7月,广州军区防空部队司令部改称广州军区防空军司令部,驻广州市登峰路。1957年5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广州军区防空军与广州军区空军合并的指示,将广州军区防空军司令部所属机关、部队全部并入广州军区空军,广州军区防空军司令部番号撤销。军区防空部队成立以来,在国土防空、抗美援朝作战中,取得了击落敌机25架、击伤83架的战果,为保卫祖国领空作出了贡献。 1.历任领导人司令员张西三政治委员曹传赞江腾蛟副司令员黄霖王璞参谋长王璞(兼)政治部主任张翼干部部部长曹传赞(兼)后勤处处长杜福宝高射炮兵指挥部司令员于韬鲁风歼击机指挥部参谋长方文 2.所辖驻粤部队 防空军第3师1955年6月21日,西南军区防空处改编为广州军区汕头防空指挥所,归广州军区防空部队建制。11月10日,汕头防空指挥所改编为防空军第3师。师长常仲连政治委员张胜明辖3个团1957年5月,改编为高射炮兵第111师。防空军第1师1957年5月17日,驻武汉的防空军第1师调来广州,改编为高射炮兵第109师。师长张鲁风政治委员夏期发张虎枕(后)辖3个团直属部队高射炮兵团、探照灯团、雷达团、通信团、防空军士学校及工厂、仓库、勤务分队。 1955年7月,中南军区公安部队部兼广东军区改称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广东军区。1956年6月,根据国防部4月20日指示,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广东军区分编为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和广东军区。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负责管理湖南、广东、广西三省边防、内卫部队及一切边防公安业务,领导机关驻广州市。1957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月22日决定,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番号撤销,原所辖之边防检查处、边防侦察处、海上巡逻处及4个海上巡逻队拨归广东军区建制领导;其余驻广西、湖南省、广东省大陆及海南岛的部队分别就地划归广西、湖南省军区和广东、海南军区建制领导。 1.领导人 司令员覃士冕兼政治委员文敏生政治委员孙克骥副司令员蓝桥副政治委员孙正政治部主任孙正(兼) 2.所辖驻粤部队 公安军广州市总队 原称广州市公安总队。1955年7月,改称公安军广州市总队。 总 队长康干生,兼政治委员薛焰,第二政治委员方国南、穰欣(后)。辖公安军广州市内卫第 1、2、3团。1956年8月,3个内卫团缩编为5个营,团番号撤销。1957年6月,公安军广州市 总队改组为广州市警备团,改归广东军区建制领导。 直属部队 公安军第7、8、9、10海上巡逻队;公安军内卫第45、46团;汕头、汕尾、深圳、拱北、黄埔、湛江、北海、东兴、滩散、峒中边防检查站。1957年6月, 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番号撤销,以上4个海巡队、2个内卫团、10个检查站全部拨归广东军区建制。2个内卫团合编为广东军区内卫团。 (六) 广东(省)军区(见省军事体制篇) (七) 海南军区兼第43军—海南军区 原隶中南军区,1955年4月改隶广州军区。辖:0147、0148、53607、53612、54440、 53601部队和独立团、支队。1955年11月,军区机关迁驻琼山县道美地区。1958年8月,迁回海口市。1961年8月,撤销海南军区兼第43军番号,改称海南军区,所辖0147、0148部队先后调出海南。1964年组建53603部队。1985年,53603部队与53607部队合并称53607部队,通什军分区与53612部队合并称榆林军分区。 1.历任领导人 司令员 吴瑞林 庄田 吴纯仁(代) 孙干卿 江雪山 江海 庞为强 肖旭初兼第一政治委员 冯白驹 林李明 杨泽江 罗天 姚文绪第二政治委员 陈仁麒 谢镗忠政治委员 宋维縂 魏佑铸 冯镜桥(第一政委) 王亮( 第二政委)周益宽(第三政委)李鹏 王星 刘桂楠副司令员 马白山 毛和发 吴纯仁 段志清 赵浩然 王建国袁意奋 杨绍良 覃士冕 刘远生 张世英 刘荣江雪山 段秉善(未到职) 乔怀宝 纪刚孟亚东江海 王子玉 王必之 周宗 段志清 岳洪池陈育才 杨松岭 张发华 边贵祥 孙凤章 赖子英李庭芳 贾德生 张德仁 刘承宝后勤副司令员 赵遵康副政治委员 谢镗忠 陈青山 郁文 魏佑铸 单印章 吕彬李鹏 陈树福 顾相林 薛仁斌 蒋立明 符志洛刘醒华 程一湘 龚密祥 李云生 龚秋平 丁玉才邓汉民顾问 马白山 张世英 王子玉 刘荣 蒋立明 乔怀宝 顾相林 符志洛 边贵祥参谋长 孙干卿 赵浩然 冯镜桥 胡海晓 孟亚东 李耀先张良平 张德仁 政治部主任 谢镗忠(兼) 郁文 魏佑铸 单印章 吕彬 陈树福 薛仁斌 王天羿 于兴化 刘醒华 王星 刘仕楚 周传统干部部部长 李一夫 赵禁后勤部部长 赵遵康(兼) 黄述源 乔怀宝 刘君 陈治邦 王毅 詹益耀后勤部政治委员 潘炳福 王晓峰 高本德 邢营 廖柏林炮兵司令员 王泮文国防工程指挥部主任 孙干卿(兼) 廖仲符 李魁三 梁青山国防工程指挥部政治委员 李德清 王兰心 王德坤 张克信 杨德琦海南军区人民武装部部长(兵役局局长) 陈岩 冯所唐 马腾 王志平 2.先后所辖部队及历任领导人0147部队 部队长吴纯仁 胡海晓 贾清江 魏凯江政治委员 郁文 单印章 张立宪0148部队 部队长 赵浩然 冯镜桥 纪刚 胡海晓政治委员 郭超 李景展 雷致祥 张天陶 王侨53607部队 部队长 郝盛旺 耿光万 孟亚东 李耀先 朱福祥 李鑫海 庞为强 柳河生 李治燕政治委员 朱民亲 程世清 阎遐 雷致祥 李鸣珂 邢瑞伍 陆鸿帮 马永庆 王德坤 刘相久 刘仕楚 丁玉才 郑大进 叶伯享53612部队 部队长 王建国 马庆功 段志清 刘远生 纪刚 王必之 朱文清 刘喜斌 刘承宝政治委员 李鹏 潘炳福 顾相林 辛连元 段良久53603部队 部队长 郭琦 王必之 朱文清 王文明 李鑫海 王厚泽 王文明 杨凤章政治委员 王晓峰 许光 顾相林 田禄 王星 朱星 王裕信 广东省海南通什军分区 司令员刘荣(1967.2~1970.7)政治委员 顾相林 陈怀深 吴方定 广东省通什军分区司令员朱文清 张良平(未到职) 姜绍臣 (1976.1~1985.10) 陈泽安第一政治委员 李万福 张日和 杨洪政治委员 符志洛 符树森 王帮和榆 林 军分区司令员 刘承宝 邓海荣 (1985.10~1988.4)政治委员徐彩凤 谭锡煊海南军区干部文化学校校长李永均(未到职)政治委员杨德琦直属部队:54447 54440 53601 53619 54451 53617 53622 53625 53624 广字346部队以及独立团、医院等州、市、县人民武装部 (八) 0494部队(后为53010部队) 原隶中南军区,1955年4月,中南军区撤销,改隶广州军区。1969年10月,调离广东。 1.历任领导人 部队长 王东保 江燮元 郝盛旺(代) 王道全 张序登政治委员 李丙令 谢明 孙正 江民凤 白相国 阳震 董乐民副部队长 王奎先(炮兵副部队长) 李洪茂 冉泽(后勤副部队长) 曾敬烦(第一副部队长) 陈宗坤 王洪荣 刘玲(第一副部队长) 郝盛旺 江雪山 阳震副政治委员 江民风 白相国 王淳参谋长卢燕秋 曾敬烦(兼) 刘重桂 刘玲(兼) 阳震 陈清世毛余政治部主任 江民风(后兼) 宿东山 王淳 仇天均 于厚德 刘智民 2.所辖部队及历任领导人0497部队 部队长 王鸿荣 江雪山 张序登 于海学政治委员 刘玲 宿东山 杨国锋 于厚德 刘智民 孙紫云0502部队 部队长 鞠文仪 孙凤章 杨绍良 王新民 张福钰 刘超政治委员 马杰 王淳 吴子实 秦道容 阎寿湖0507部队 部队长 李洪茂 江雪山 阳震 刘云亭 姜永凯 张德福 王方珍政治委员 白相国 董乐民 王程明 毕可升 直属部队:0459、0496部队 (九) 53200部队(前身为0952部队)原隶中南军区,1955年4月,中南军区撤销,改隶广州军区,曾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 1.历任领导人部队长 胡继成 黄荣海 张荣森 张景耀 杨针 魏化杰 固辉陈显华 温玉柱 刘镇武 梁计秋 叶爱群政治委员 陈德 任思忠 卜占亚 王泮文 吴耀光 陈树福 勋励于永波 雷鸣球 乔新柱 邓汉民副部队长 胡继成 彭龙飞 杨平(代后勤副部队长) 刘恒泉(炮兵副部队长,前代) 杨大易(第一副部队长) 王道全 文连高(后勤副部队长) 赵立贤(坦克副部队长) 苏克之 彭龙飞(第一副部队长) 张荣亭(后勤副部队长) 张景耀 王泮文 杨针 苑世仁 杨海水魏化杰 陈士林 李洪杰 周青 孙辅臣 周青 陈广金于海泉 固辉 宋宗汉 文国庆 肖求如 温玉柱 刘镇武(前代) 梁计秋 唐新秋 叶爱群 罗来胜副政治委员 刘新权 郭超 卜占亚 贺靖 王文德 勋励 吴耀光 张若愚 王永宁 田静 雷鸣球 乔新柱 林少玉 周遇奇顾问 勋励 田静 刘延珠参谋长 杨大易(后兼) 苏克之(兼) 赵欣然 李洪杰(后兼)李希林 刘镇武 宋文汉 梁计秋 叶爱群 罗来胜 钱晓林政治部主任 江腾蛟 姚书梅 郭超(后兼) 卜占亚(后兼) 贺靖(后兼)吴子实 张若愚 赵桂生 刘延珠 乔新柱 刘远节 邓正明林少玉 2.所辖(代管)部队及历任领导人53203部队部队长 赵欣然 苏克之(兼) 赵欣然 王道全(兼) 张景耀(后兼)魏化杰 盖玉宪 陈广金 固辉 刘新生 陈纪萱唐新秋 王晓军政治委员 姚书梅 张桂森 宋焕文 贺靖 刘永寿 吴耀光赵桂生 张强 李志强 关铁生 刘文科 熊自仁谢光豪53209部队部队长 王道全 张景耀 朱永山 苑世仁 李万永 李廷阁 丁百令 贾富坤(带职学习) 许英发(主持工作)政治委员 王希永 许圣亭 孟哲民 王厚信 刘栋 王奎贤刘国钧 熊自仁 53214部队部队长 康干生 杨针 勋励 杨海水 陈士林 胡锡标 于海泉(前代) 宋宗汉 孙权佳 罗兴汉 罗来胜 徐坚政治委员 蒲通修 高辛 刘华村 勋励 蒋立明 于敬华李冰 于永波 马士章 庄志鹏 林少玉 张汝成李劲53503部队部队长 王银章 周季和 辛荣团 政治委员 刘敬业 刘勋发 覃佐堂 张阳53261部队部队长 林伟伦政治委员 陈国儒 覃佐堂 谢光豪53262部队部队长周玉华政治委员谢光豪 黄庆良53263部队部队长 钱晓林 倪善学 尤海涛政治委员 刘勋发 邱海贤 苏仕平53264、53265部队6879部队部队长 纪刚政治委员 王侨第2机炮师1956年4月组建,同年8月,缩编为守备第23旅。师长 刘远生政治委员 杨国峰守备第23旅 1956年8月,由第2机炮师缩编而成。1957年5月与惠阳军分区合并。旅长王国治政治委员杨国峰0331部队1959年5月,由惠阳军分区及所辖部队改编而成。同年6月改归09 52部队建制。部队长王国治马庆松(后)政治委员杨国峰0642部队1969年11月组建,1977年3月撤销。部队长张奎贵政治委员刘延珠0643部队1969年11月组建,1978年11月撤销。部队长蔡志贤政治委员毕可陲医院、文化速成中学 (十) 53500部队(前身为0476部队) 原隶中南军区,1955年4月,改隶广州军区。1985年10月,53500部队番号撤销。= 1.历任领导人部队长 陈明仁 杨绍良 周德礼 朱月华 白忠耀 邢世忠政治委员 王振乾 訾修 林罗荣 白相国 于厚德 钱光弟 阎寿湖 李际 王景副部队长 欧致富(第一副部队长) 魏镇(第二副部队长) 王云(后勤副部队长) 张国传 (第一副部队长) 刘桐山 程启文 于韬(炮兵副部队长) 琚洪运(后勤副部队长) 郝盛旺 吴纯仁 罗荣杨敏 霍成忠(第一副部队长) 孙凤章 王景彩 阎永让何福田 王国端 邢嘉盛 李昌 华杨李子忠 孙辅臣李宏垠 朱江 白忠耀 翟元祯 肖旭初 王德明 温玉柱副政治委员 李福尧 张战东 朱万新 罗兴洲 吴耀光 钱光弟 郭长增 邹立 人 赵康盛 李际 王景 李子荣 甄文林 龚平秋顾问 李子荣 翟元祯参谋长 张国传(兼) 刘桐山(兼) 张国传(兼) 罗荣杨 敏杨白忠耀(后兼) 闵春明 温玉柱 欧阳延生 政治部主任 訾修林 李福尧 张战东、李振军、朱万新 王光辉 钱光弟 郭长增 张星周 李子荣 官勇 刘远节干部部部长 施高 刘果 李割菲后勤部部长 孙建钧 林世和 乔信平 徐耀先 刘凤国后勤部政治委员 汪春林 李割菲 张万儒 逄永岐 耿树森 刘仁毅纪检专职委员 曲波 李凤歧 刘光仁 李嘉祝 李盛福 王国维 2.先后所辖驻粤部队及历任领导人53229部队部队长 霍成忠 孙凤章 阎永让邢嘉盛 边贵祥政治委员 肖泽泉 卢继昌 罗兴洲 蒋超 郭长增 甄文林1970年1月改称53503部队。53503部队部队长 边贵祥 邢世忠 王银章政治委员 甄文林 吴恩庆 李盛福 程光亮0239 部队部队长 罗荣 王景彩 白忠耀政治委员 李福尧 田涛 肖泽泉 刘果 朱万新 张智 钱光弟李子荣 逄永岐1970年1月改称53508部队。53508部队部队长 白忠耀、翟元祯 林瑞忠 王德明 叶爱群政治委员 逄永岐 李际 王景 王国维 褚之田0484部队部队长 周德礼 于振河 刘桐山 孙凤章 何福田 王学雨政治委员 李振军 王光辉 王更印 王永宁 田庆华1969年11月,调离广东,脱离53500部队建制。 53513部队部队长 王自信 李福 肖旭初 孙秀银政治委员 李子荣 曲波 王静波 朱石林第4守备师——第4机炮师1956年4月,以广州军区第4守备师为基础组建,改称广州军区第4机炮师,归53500部队领导。8月,改称广州军区守备第24旅。翌年5月,并入湛江军分区, 部队整编为守备第11、12团。守备第24师师长黄祖华,政治委员郎冲。1961年4月,师部及部分分队调离广东,所属部队改编特种兵,脱离53500部队建制。牛田洋农场(1979年至1985年)主任乔信平 陈永养 梁春兰政治委员李向荣 石世昌53501部队53502部队 (十一) 万山要塞区 前身系海军南海舰队万虎要塞区。1960年1月11日中央军委批复海军,同意将万虎要塞区从2月1日起归广州军区建制领导。6月18日,总参谋部电复广州军区,同意将海军万虎要塞区改称万山要塞区。1980年12月,改称守备第11师。 1.历任领导人司令员 陈正新 杨敏 刘玲 刘存智 王景彩政治委员 黎新民 肖泽泉 刘华村 韩敏 参谋长 苏桐卿 刘盛云 何恩昌 高勋 王德臣 程斌政治部主任 刘文举 何智甫 翟贞安 顾汉国 尹世敬(兼) 刘英李锡乾 张洪运后勤部部长 姚锋 王震 高占会 封兆文后勤部政治委员 谢太吉 靳福盛 苏继宽 李福生 姜玉书 刘景山李元秋 2.所辖部队第1、2、3、4、5守备区。守备第5团(1976年1月划归万山要塞区建制) (十二) 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1969年3月19日,根据中央军委2月7日关于在广东省海南和湛江组建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广州军区和广东省革命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成立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指示》,将广东省海南岛、湛江两地国营农场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归广州军区建制,受广州军区和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双重领导。所辖部队番号称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1~10师。3月21日,兵团领导机关在海口成立。兵团机关以海南农垦局为基础组建;各师师部由广州军区从各部队抽调干部组成。师属各团均由原各国营农场改称。团以上领导和机关主官绝大部份配备军队干部;作业区和连队干部全由原农场干部担任。第7、8、9师驻湛江地区,其余各师驻海南岛。生产建设兵团是以垦植橡胶等热带作物为主的屯垦戍边部队,它的成立对稳定当时农垦的混乱局势、保证橡胶等热带作物生产起到积极作用。1974年6月,生产建设兵团番号撤销,军队干部大部撤回部队,各团恢复原国营农场名称,归地方农垦部门领导。 1.历任领导人 司令员 周庆鸣政治委员 周益宽 李荆山(第二政治委员,未到职)副司令员 周庆鸣(第一副司令员) 赵遵康 冉泽 段志清王昌虎 陈文高 李梓斌 邓逸凡 贺东生 宿东山副政治委员 周益宽(第一副政治委员) 贺靖 卢德耀 卫人参谋长 郝恒莱副参谋长 贾殿阁 梁青山 宋维舟 孙有礼 张子书 王文湘政治部主任 贺靖 吴子实政治部副主任 吴子实 邢瑞伍 潘炳福(未到职) 符志洛 姜思毅 尚可 何敦锦 张跃青后勤部部长 曾湘后勤部副部长 魏浩然 黎正祥 孙建钧 曾志敬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王磊生产部部长 李梓斌 王新民生产部副部长 王新民 许伟 蒋步楚 郭建文 朱江 何康生产部副政治委员 阎峻岭2.所辖部队及历任领导人第1师师长 曹铁汉政治委员 刘义德师部驻琼山县道美。辖第1~14团第2师师长 狄进喜政治委员 蒋立明 张军师部驻万宁县兴隆。辖第1~12团第3师师长 朱路桥政治委员 陈宝贵师部驻通什镇。辖第1~20团第4师师长 田宗林 宋新楹政治委员 符志洛 何郭锦 吕逢辛师部驻昌江县石碌镇。辖第1~15团第5师师长 肖功九 苗泽波政治委员 高玉书师部驻临高县加来镇。辖第1~14团第6师师长 吕式华政治委员 吕静环 孙述元师部驻琼中县营根,后迁牙挽。辖第1~19团第7师师长 陈育才政治委员 赵耀昶师部驻海康县龙门镇。辖第1~14团第8师师长 莫双科政治委员 穆召祥师部驻湛江市霞山。辖第1~19团第9师师长 陈坚石政治委员 张高师部驻高州县城。辖第1~17团第10师师长 宋新楹 郑文祥政治委员 王元周师部驻儋县雅星市八一农场。辖第1~3团
Posted:2008-01-11 20:24 | 6 楼
ytsheu理事局常务副主席
级别: 管理员精华: 7 发帖: 35763积分: 181796 金钱: 73350 威望: 19 在线时间:2568(小时)注册时间:2005-02-23最后登录:1970-01-01
第三节 海军(1949 年12月至1987年12月) 驻粤海军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3个历史时期: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中南军区海军,南海舰队。 一、 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华南海军司令部 (1949年12月15日至1950年11月)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21日,成立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内设海军接管处(简称海军处),任务是接收国民党海军撤逃后遗留的房产、物资及负责海军“重庆号”等留穗人员的登记、安排,处长为两广纵队炮兵团团长张尔登。12月15日,以海军处、秘书处、两广纵队第2 师3科和供给处,以及粤赣湘边纵队一个连,组成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机关。1950年10月,以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为主筹建华南海军司令部,共有2186人。同年11月,华南海军司令部改称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洪学智(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1949.12~1950.9) 副司令员王作尧(1949.12~1950.9)副政治委员黄若萍(1949.12~1950.9)参谋长李怀章(1949.12~1950.9)副参谋长孙长江(1949.12~)政治部主任邓楚白(1949.12~1950.9) (一) 机关 司令部辖第1、2、3、4、5科政治部辖秘书、组织、宣教、保卫科供给处处长周祖明辖财粮、材料、军实、燃料股及黄埔造船所 卫生处副处长寇永新 (二) 所 辖 部 队海防队登陆艇队(未组成)内河艇队(未组成)护航委员会陆战营舰艇计有:“桂山”、“勇敢”、“舞凤”、“先锋”、“奋斗”、“解放”、“劳动”、 “前进”、“琼林”、“福林”、“国础”、“东山”、“ 51”、“ 58”、“106”、“488”、“509”、“511”、“Y1”、“Y2”、“Y3”、“Y8”等。 二、 中南军区海军(1950年11月 至1955年8月) 1950年11月,由华南海军司令部改称。12月3日,以华南海军司令部2186人,第58军第173师直属机关、部队1225人,第四野战军补训第2师直属机关、部队354人为基础,在广州市合编组建中南军区海军(简称中南海军)机关及直属队。1952年5月2日,第10军直属机关、部队545人;12月8日,第43军第129师直属机关、部队1514人;12月26日,第44军军部1900人,先后编入中南海军。1951年10月3日,中央军委命令:中南军区海军受军委海军和中南军区双重领导。1955年8月6日,中南军区海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司令员方强(1950.10~1953.2)赵启民(1953.2~1955.8)政治委员方强(兼,1950.10~1953.2)赵启民(兼,1953.2~1955.8)副司令员周仁杰(1950.12~1955.8)副政治委员方正平(1951.11~1955.8)桂绍彬(1954.6~1955.8) (一) 机关及直属队 1.机关司令部参谋长周仁杰(兼,1950.12~1951.11)杨文谟(1951.11~1955.8)辖办公室,作战、情报、通信、机要、组织动员、军事训练、海道测量和第1、第 2行政经济管理处,共编447人。政治部主任吴罡(1950.12~1953.4)桂绍彬(兼,1954.6~1955.8)副主任肖平(1953.2~1955.8)李长如(1954.1~1955.8)辖秘书处,组织、干部、宣传、保卫、文化、青年、敌军工作部,共编93人。干部部部长吴罡(1953.4~1954.8)朱波(1954.8~1955.8)辖办公室,任免调配、组织统计、军衔奖励科,共编25人。后勤部部长王全珍(1950.10~1955.8)政治委员王国源(1951.5~1952.6)许培仁(1952.6~1955.8)辖司令部(设办公室、组织计划处、训练处、行政经济管理处)、政治部、干部 处、卫生部、油料处、军需处、帆缆处、汽车拖拉机管理处、营房管理处、辅助船只港湾处,共编294人。工程部部长潘友宏(1953.6~1955.8)政治委员王国源(1953.6~1955.8)辖计划勘察、工程部队、设计、器材、施工、政治处,共编158人。 舰船修理部部长孙长江(1952.5~1953.10)郭文声(1953.10~1955.8)政治委员高永久(1952.7~1955.8)辖组织计划、修船、监用、工厂管理、技术物资供应、技术物资采购、财务科, 保密室,政委办公室,共编82人。海岸防御部部长齐勇(兼,1955.1~1958.7)辖作战、海岸炮兵、陆战部队、队列、工程、财务科,保密室,共编38人。50年 代后期改编为岸防兵处,归司令部建制。军械处处长刘其胜辖计划、枪炮、弹药、鱼雷、靶档、装具器材、水雷扫雷防潜器材、防化学器材、 财务科,政委办公室,共编49人。财务处处长张子达辖组织计划、预算财务、劳动工资、工程建筑费、会计科,共编32人。军法处处长冯忠信编11人。防险救生处编4人。防空处 辖作战训练科、对空勤务通信科,共编13人。 2.直属部(分)队(1955年1月15日)司令部直属队:编1399人,设军乐队、警卫连、防化学连、技术侦察大队、4个测 向站、3个情报站、通信枢纽部、通信工程营、军邮站、通信器材修配厂、灯塔浮标修建队 、海图图书库、4个招待所以及修理所、电站、仓库等。政治部直属队:编86人,设文艺工作团。后勤部直属队:编444人,设汽车1、2连,监护排,各类油库、仓库,直属门诊部 。工程部直属队:编180人,设地形勘察队、地质勘察队、建筑处及仓库等。军械处直属队:编255人,设枪炮靶档站、水鱼雷靶场、化验室、实验室及各种仓库。其他:防险救生队、情报站、执法队等。 (二) 所 辖 部 队 1.中南军区海军第1舰队1950年12月3日,由华南海军司令部和第173师抽调干部组成。驻广州市黄埔岛。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部。下辖4个舰艇大队。1954年1月14日,缩编为3个大队:第1大队为扫雷舰大队,辖“3-101”、“3-111”、“3-121”、“3-131”舰;第2大队为登陆舰大 队,辖“3-102”、“3-112”、“3-122”、“3-142”、“3-152”舰;第3大队为护 卫舰大队,辖“3-161”、“3-172”、“3-192”舰。1955年10月,舰队改称海军混合第1 支队。代司令员赵北原第一副司令员赵北原代政治委员王大华副司令员高希曾 第一副政治委员王大华 第二副政治委员邓楚白政治部主任邓楚白(兼) 2.海军1112部队1950年12月21日,以第41军抽调的182名干部为基础,组成海军汕头独立巡防区。主任卢仕盛,政治委员高永久,驻汕头市广州街。次年3月,潮汕军分区海防队并入。巡防区机关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下辖第1、2巡逻艇中队,运输艇中队,5个观通站,1个情报站及直属分队。1954年11月3日,巡防区扩编为1112部队,移驻亚细亚油库旧址。 3.海军万虎水警区(万虎要塞区)1951年1月7日,以珠江军分区抽调的38名干部为基础,成立万山独立水警区机关;以第44军抽调的191人为基础组成虎门要塞司令部,辖海岸炮兵营和1个巡逻艇队。3月、4月,珠江军分区炮兵团和第1舰队第1巡逻艇队先后调归万山独立水警区建制;1952年6月4日,万山独立水警区与虎门要塞司令部合并,9月7日,改称万虎水警区,司令员齐勇、陈正新(后),政治委员江学彬、黎新民(后),驻东莞县太平镇,1954年4月移驻沙角。1955年1月11日,改为海军万虎要塞区,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干部部、炮兵室、修造科、工程科、军械科、军法处。辖:巡逻艇大队、万山警备团、炮兵团、高炮营、川岛巡防区及直属运输中队、医院等。 4.海军1086部队1951年2月,以第43军抽调的315名干部为基础,组成海军海南岛前进基地。1952年12 月,基地与第43军第129师师部合编,组成海军1086部队,原海南岛前进基地改编为海南岛水警区,隶属1086部队。1086部队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部、后勤部、工程部、军法处、军械科;直属分队有:警卫营、观通站、艇队、油库、弹药库、医院、小学、招待所等。 (1)海南岛水警区海口巡防区1951年2月5日,成立北海巡防区。6月1日改编为海口巡防区,辖1个巡逻艇队、3个炮兵连、1个警通连及2个观通站。1953年8月10日,与岸炮2个营合并组成海岸炮兵第8 团,海口巡防区番号撤销。琼东巡防区1951年4月组建,辖观通站、警通连和1船1艇。榆林巡防区1951年3月组建海口巡防区机构,5月机构迁榆林,改称海军榆林巡防区。1952 年7月,湖南军区独立第15团团部调入,编为海军榆林巡防区;原榆林巡防区机构于12月调至八所组建琼西巡防区。榆林巡防区辖:岸炮营、观通站、艇队、警通连、休养所、三亚机场站。琼西巡防区原为榆林巡防区机构,于1952年12月30日进驻八所,改称琼西巡防区。1953年9月20日,将西营观通站并入,组成西营观通段,机构移驻湛江市,琼西巡防区番号撤销。 海岸炮兵第8团1953年8月10日由海口巡防区及岸炮63、64营合编组成,辖海岸炮兵第1、2 营和3个直属炮连。直属分队警卫营、通信连。 (2)西营巡防区。1952年7月22日以湖南军区独立第7团团部为基础组建,12月,归西营基地建制。辖硇洲独立营、2个炮兵连和警卫连。 (3)西营快艇大队兼基地。1952年7月3日,以湖北军区第635团团部为基础组建,次年9月并入快艇第11大队,原番号撤销。5.海军快艇第11大队1951年9月21日,由从旅顺调来的8艘苏制鱼雷快艇组建。1953年9月,西营快艇大队兼基地并入。扩编后的快艇第11 大队设大队部、后勤处、警通连、2个鱼雷快艇中队。1953年8月直属中南海军建制领导。 6.海岸炮兵教导团1951年1月8日,由广东军区各军分区抽调干部,连同第158师山炮营两个连共2354人,组成海岸炮兵团。5月,中南海军教导大队4个中队编入该团,改称中南海军海岸炮兵教导团,辖1个教导大队、5个营、1个炮兵观测中队。次年6月番号撤销,团参谋处、政治处同教导大队合编,组成中南军区海军教导大队;团后勤处拨归黄埔后方基地。 7.黄埔后方基地(黄埔巡防区)1952年6月19日,由第1舰队后勤处、海岸炮兵教导团后勤处和湖北军区独立第3团团部部分人员组成,9月7日正式命名为海军黄埔后方基地。1954年9月2日改编为黄埔巡防区。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下辖教导大队和辅助大队。教导大队辖舰艇、通信、炮兵、体育中队;辅助大队辖2舰、3艇。 此外,还有海军分校、文化速成中学和轮训大队。 三、 南 海 舰 队(19 55年8月6日至1987年12月30日) 根据国防部1955年8月6日命令,中南军区海军于10月24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撤销中南军区海军番号。1963年11月16日舰队领导机关从广州移驻湛江市。 舰队负责中国南部海区的防务。辖基地、水警区、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岸防兵、海军陆战队和西沙、南沙群岛守备部队。1985年10月经体制改革、精简整编后,撤销舰队后勤部,后勤、技术保障由各基地负责。舰队机关只设司令部、政治部,以集中精力抓作战、训练和政治工作,提高部队战斗力。 南海舰队(含前身)组建以来,参加万山群岛战役;进行“八六”海战、西沙永乐群岛自卫反击战和赤瓜礁海区战斗;打击国民党军的袭扰和美军飞机侦察挑衅;在越南抗美救国战争及柬埔寨解放战争中,应邀派出兵力支援越南防空作战、运输和扫除水雷,以及支援寨排雷。截至1975年,在广东海域进行海战129次,击沉国民党军舰船16艘,击伤29艘,俘获93艘;与友邻部队一起,在广东对空作战和空中作战476次,击落国民党军和美军飞机46架,击伤95架。还完成了护渔护航、巡逻警戒、清扫航道、海洋调查测量、科研试验、抢险救灾及支援地方建设等任务。在战备勤务和教育训练中,坚持政治思想工作,突出合同战术训练和远航训练,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先后涌现出“海上先锋艇”、“海上英雄艇”、“英雄快艇”、“爱国爱岛天涯哨兵”和战斗英雄林文虎、麦贤得及“爱国抢险七勇士”等一批先进集体和英雄人物。 (一) 机关及直属队 1.机关司令部辖办公室、作战、情报等11个处室、44个科。1985年精简调整为12个处、 40个科,增设1个处、4个科,撤销合并8个科。政治部辖组织、宣传、干部等8个部、23个科。1985年精简调整为9个处、13个科。 将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室改为纪检处,列入政治部序列。后勤部辖司令部、政治部、卫生部及军需、燃料、营房管理等9个处室。1985年后勤部机构、番号撤销。干部管理部辖办公室和任免、调配等4个科室。1957年6月,干部管理部与政治部干部部合并,改称干部部,1958年纳入政治机关统一管理。舰船修理部(装备技术部、舰船修理工厂管理部)辖组织计划、修船、工厂管理等10个科。1969年11月,舰船修理部并入舰队后勤部。1974年4月恢复,称装备技术部。1983年4月,改称舰船修理工厂管理部,划归舰队后勤部建制。工程部辖计划勘察、工程部队、设计等5个处、15个科室。1969年12月,工程部机构、番号撤销。 2.直属队38375部队、中心气象台、38401部队。 南海舰队和各大部正职领导人任职时间表(1955.8~1997.6)表3-3-4 南海舰队司令部、政治部副职领导人名表(1955.8~1997.6) 表3-3-5 (二) 所 辖 部 队 1.38002部队1955年2月组建,归中南军区海军(后改称南海舰队)建制领导。1985年10月体制改革后辖38015部队,38091部队,护卫、扫雷、登陆舰大队,猎潜、护卫、快艇大队,防险救生船大队,勤务船大队及高炮、岸导等部队。历任部队长 曾昭林 刘世湘 马忠全(兼) 齐安聚(兼) 袁意奋 武毅聂奎聚 刘喜中 石天定 杨玉书 马富才历任政治委员 黎新民 孙训 袁意奋 王权 李杰民 范天枢 牛金山谢国雄= 2.38001部队1969年12月组建。辖38012部队,38092部队,各舰、艇、船大队,以及医院、修理厂、仓库等。历任部队长 田松高 诗荣 杨振和 刘丁友 陈庆季历任政治委员 宋奇光 孙鸿志 燕翼 魏治国 谭富吉 魏伯良 胡军康 3.38009部队1957年3月组建。1964年5月番号撤销。1985年10月重新组建。辖各舰、船大队,第 1、2、3工程处,以及医院、仓库、修理厂等。历任部队长黄忠诚 刘世湘 高希曾 芦仕盛 孙贵斋 李文成 于华盛潘友良 历任政治委员 黄忠诚(兼) 江学彬 袁意奋 叶树德 谢达忠 刘新华张锡起 徐同业 李秀康 4.38013部队80年代中期,由一水警区机关和另一水警区部队合并组成,直属南海舰队。辖猎潜、护卫艇等大队。 5.38036部队70年代中期组建,归南海舰队建制领导。 6.38031部队1960年组建,归南海舰队建制领导。1962年番号撤销。1965年在旅顺重建。1970年改归南海舰队建制领导。 7.38032部队1976年组建,归南海舰队建制领导。8.38010部队1959年3月28日组建,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工程部。辖各航空兵师、各航空兵独立大队、各场站及高炮、雷达团等,归南海舰队建制领导。1979年8月,改归海军航空兵建制领导。部署在南海地区的航空兵部队,1965年至1968年,在海南岛上空先后击落入侵的美军飞机 7架,击伤1架,己方无一伤亡,创造了“8比0”的辉煌战绩,为保卫祖国安全建立了卓越功勋。 9.38901部队70年代后期组建,辖步兵、水陆坦克、炮兵等分队,直属南海舰队。第四节 空军 (1950年9月至1987年12月) 1950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设立军区空军机关,9月,在武汉成立中南军区空军司令部,10月20日,正式组成中南军区空军,下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航空兵工程部、干部部、军法处。统辖中南地区空军部队。驻粤部队有:航空兵第18、19师,航空兵独立团及机关直属工厂、仓库、医院等。 1955年7月,中南军区空军改称广州军区空军,领导机关迁至广州市。原驻湖北、河南两省的空军部队划归武汉军区空军建制。1957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防空军与空军合并。5月,广州军区防空军司令部所属机关、部队全部并入广州军区空军,成为空防合一体制,广州军区防空军番号撤销。空、防合并后驻粤空军部队先后有:空军军、空军指挥所、航空兵师、独立团、运输团,高炮、雷达、探照、通信、技术勤务保障部(分)队及场站、仓库、医院等。1985年9月,武汉军区空军撤销后,机关部分干部和驻湖北省的空军部队并入广州军区空军。军区空军驻粤部队有:航空兵师、运输团、混成旅,雷达、通信、技术勤务保障等部队以及场站、仓库、医院、教导大队等。 中南军区空军、广州军区空军长期担负华南地区的防空作战任务,同时执行抢险、救灾、空运、空投及其他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所属部队先后参加抗美援朝、解放南澳岛、入闽作战、援越抗美、西沙自卫反击战和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从1949年至1975年,与友邻部队一起,在广东上空共击落国民党军飞机37架,击伤94架;击落入侵的美国空军飞机9架,击伤1架;在反击越南飞机侦察、窜扰的作战中,击落、击伤越南空军飞机各1架。为抵御侵略,捍卫国家尊严,保卫祖国南大门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中南军区空军 (1950年9月至1955年6月) 1949年4月6日,中央军委航空局在北平(今北京市)组成“中南航空接管组”。5月6日,中南航空接管组进驻武汉,开始了中南地区的航空接管工作。6月28日,以中南航空接管组为基础组建“中南军区航空办事处”。1950年2月4日,办事处改组为“中南军区司令部航空处”,下设参谋处、政治处、后勤处及警卫营,管辖中南六省航空站。1950年9月24日,中南军区司令部航空处扩编为中南军区空军司令部。10月20日,陆军第51军军部并入,正式组成中南军区空军,受解放军空军和中南军区双重领导。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工程部,后增设干部管理部。1954年5月改称中南军区空军部。1955年7月,改称广州军区空军司令部。机关从武汉迁至广州。中南军区空军驻粤部队有:空军广州指挥所,航空兵第18、19师、独立第2团及空军场站,直属工厂、仓库、医院等单位。 (一) 中南军区空军及各大部历任领导人司令员刘震(1950.8~1950.12)曹里怀(1952.4~1955.6)政治委员吴富善(1952.6~1955.6)副司令员杨焕民(1952.7~1952.12)傅传作(兼,1954.5~1955.6)黄炜华(第二副司令员,1952.9~1954.6)副政治委员吴富善(1950.8~1952.6)参谋长黄炜华(1950.8~1954.6,后第二副司令员兼)吴肃(1954.6~1955.6)政治部主任王建中(1950.8~1952.10)李世安(1952.10~1955.6)副主任徐明(1950.8~1952.5)林恺(1952.1~1954.2)李荆山(1954.6~1955.6)干部部部长吴富善(1951.5~1951.12,副政治委员兼)肖前(1951.12~1955.6)李振声(第二部长,1954.7~1955.6)后勤部部长宋健华(1950.10~1952.6)李长日韦(1952.6~1955.6)宋健华(第二部长,1952.6~1952.9)宋映(第二部长,1954.7~1955.6)政治委员程启光(1950.8~1952.1)林恺(1952.7~1952.10政治部副主任兼)李长日韦(1952.10~1954.9,后勤部长兼)刘福胜(1954.9~1955.6)工程部部长张鏖(1952.7~1955.2)杨劲(1954.8~1955.6)政治委员李雪炎(1950.11~1951.3)田野(1952.6~1953.8)杨劲(1953.8~1954.8) (二) 所辖驻粤部队 1.空军广州指挥所为使西南军区空军获得实战锻炼机会,1954年5月,由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政治部抽出部分人员筹建空军广州指挥所,7月18日组成于成都市,即日开赴广州。归中南军区空军司令部领导,称中南军区空军广州指挥所。8月5日,正式接受与中南军区防空军司令部共同担负保卫广东地区的防空作战、海南护航和掩护专机三项任务。11月20日,正式接替中南军区空军防空作战指挥。1955年6月,空军广州指挥所机构撤销。司令员傅传作(西南军区空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告(西南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兼)副司令员王定烈参谋长欧阳挺(西南军区空军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魏国运直接领导的部队有航空兵第18师(驻广州)、第26师(驻广西柳州)。 2.航空兵第18师1951年1月17日,以第四野战军补训第4师为基础,从第四野战军所属9个军中抽调部分干部、战士,在广州北郊肖屏村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歼击航空兵第18师,辖航空兵第52、54 团及白云基地场站。此为中南军区空军建制的第一个飞行部队。师长陈开路,政治委员徐明 。1952年3月,调往东北,参加抗美援朝,空中作战7次,击落美机6架。翌年初返回广州。1953年7月,增建航空兵第53团。10月,增辖第6供应大队。1954年11月,师部率第52团、54 团由广东调至辽宁鞍山,担负保卫鞍钢的防空作战任务。次年2月,调回广东担负广州防空作战任务。春,增辖沙堤场站。 3.航空兵第19师1951年10月1日在武汉市组建,辖航空兵第55、57团。1952年3月后,由武汉调来广州,接替已转场东北的第18师原担负保卫广州的防空作战任务。1953年初转回武汉。 4.航空兵独立第2团1954年10月,从华东军区空军调归中南军区空军建制领导,先后驻防广州、粤东机场。70年代调出广东。 5.空军场站部队白云基地场站,海口、遂溪、沙堤场站。 6.其他地面运输部队、仓库、医院等单位。 二、 广州军区空军(1955年7月至1987年12月) 1955年7月,中南军区空军改称广州军区空军,领导机关从武汉市迁至广州市。1957年5月20日,广州军区防空军与广州军区空军合并,取消广州军区防空军番号,由广州军区空军领导指挥两军所属部队。军区空军隶属解放军空军,受解放军空军和广州军区双重领导,主要担负本区国土防空和协同陆、海军作战任务。机关设置8部2院。后经8次重大调整。至1985年4 月,机关编制为4大部共32个处、室、院、所、部。 (一) 领 导 机 关 1.司令部 50年代辖办公室,作战、情报、通信、军务、训练、机要、领航、气象、航行、防化、管理处;1985年调整为16个处、所、室。 2.政治部 50年代辖秘书处,组织、宣传、保卫、文化、青年部;1985年调整为9 个处、院、室。 3.干部管理部 50年代辖办公室,任免、组织统计、军衔科。1961年3月10日,干 部管理部划归政治部建制。 4.后勤部 50年代辖司令部、政治部,干部、财务、军需、汽车拖拉机、航空器材、营房、油料、军械处,卫生部;1985年调整为13个处、部。 5.工程部 50年代辖办公室,飞机发动机、外场、飞机军械外场、飞机特设、野外修理处,技术教育、统计科。70年代改为航空工程部。1985年调整为4个处。 6.军事训练部1961年3月,由司令部训练处扩编为军事训练部,后整编为军训处, 划归司令部建制。 7.高射炮兵指挥部 50年代辖作战、训练、技术科。后并入司令部建制。 8.雷达兵部50年代辖作战、训练、技术科和雷达情报站。后并入司令部建制。 = 50年代直隶军区空军的直属政治部、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60年代均并入政治部。 广州军区空军和各大部正职领导人任职时间表(1955.6~1997.6) 表3-3-7 广州军区空军司令部、政治部副职领导人名表(1955.6~1997.6)  表3-3-8 (二) 所辖驻粤部队 1.航空兵 (1)39067部队。原系1959年11月组建的空军一个地区的指挥所,1962年2月改称39067 部队。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辖两省部分空军航空兵、高射炮兵、雷达兵部队。1964年8月部队部移防外省。 在粤时:部队长王璞政治委员 谢锡玉 刘世昌(后)副部队长 马杰三 王雨青 林虎副政治委员 彭由参谋长 王雨青 张代松政治部主任彭由(兼) (2)39122部队。原系空军一个地区指挥所,1969年5月改编为空军39122部队。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工程部。负责两省部分地区空军部队的组织领导和作战指挥。1976年1 月6日番号撤销。部队长解耀宗政治委员 彭由 郭永昌(后)副部队长 魏祥成 李宪刚 沈科张 守恩(后) 杜玉福(后) 李瑞仿(后) 鲁玉昆(后) 副政治委员 肖锋 刘济民参谋长 高继尧 张守恩(后兼)政治部主任 马进修张进凡(后) (3)39413部队。1968年9月5日从华东移驻广东。该部队自组建迄今,在担负国土防空作战中取得击落、击伤敌机17架的战绩。所属航空兵两个部队分别荣获国防部、空军领导机关记集体二等功奖励。历任部队长 刘善本 夏百勋 吉世堂 王万玉 王书明 何光炎 杨正刚黄恒美 刘天和历任政治委员 张百春 陈舒怀 武朝然 吕英骅 周邦本 杨华科 王绍武韩以祥 徐承栋 (4)39782部队。1956年2月在广州重建。1957年2月调出广东。1961年12月回粤。该部队在担 负国土防空作战中取得击落敌机7架、击伤2架的战绩。历任部队长 洛克 王雨青 刘玉堤 鲁玉昆 赵德安 王志君 周虎安张绍武 李永金 历任政治委员 王振扬 赵融厚 刘济民 赵学义 丁惠 石坚 姜喜山徐传读 刘春亮 (5)39731部队。1955年2月从辽宁鞍山调回广东。旋又调往湖南。1957年2月再回广东。1961 年12月调出。该部队在担负国土防空作战中,取得击落敌机17架、击伤9架的战绩。其中赵德安中队于1958年7月29日在汕头上空一次反国民党空军飞机袭击战斗中,一举击落、击伤飞机3架,创造3比0的战绩,受到国防部的通令嘉奖,荣立集体二等功。1964年空军授予“霹雳中队”称号,1966年国防部授予“航空兵英雄中队”称号。历任部队长 王定烈 蔡园 林虎 吴光裕 李宪刚 沈科 毕序海李源 张士奎 郑伸侠 历任政治委员 李振声 彭由 郭永昌 张级三 于斌 曾令新 史大雄马林 王德育 (6)航空兵第26师。1956年由外省转至广东。1968年调离广东。 (7)39255部队。1965年7月在粤东组建。历任部队长 李瑞芳 蔡凤梧 张文逸方国俊 尹殿甲 高成贵 历任政治委员 田春贵 刘健 焦怀仁 于文喜 张汉平 李秀生(8)39790、39479等部队。 2.高射炮兵 (1)4872部队。1955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将西南军区防空处调进广东改编为广州军区防空司令部汕头指挥所。指挥所主任武继元,政治委员冯流川。辖高射炮兵第533、537团,对空情报兵第231团,探照灯独立第3营。归其指挥的部队还有:步兵第45、139师和海军的高射炮兵营。1955年10月17日,指挥所改组为防空军第3师,师长常仲连、政治委员张胜明,下辖高射炮兵第535、536、537团。1957年5月进行改编,改编后,部队长范迪波、政治委员李建军。1964年1月整编为4872部队。1976年1月,并入86765部队,原番号撤销。部队长先后为许展、王明九,政委先后为刘元魁、时永才。该部队(含前身)在执行援越抗美、担负国土防空作战任务中,取得击落敌机23架、击伤61架的战绩。 (2)86765部队。1955年7月,在武昌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第1师。1957年5月,改编后调来广州,部队长鲁风,政治委员夏期发,后张虎忱。1964年1月改称为86765部队。历任部队长周作桢、魏祥成、迟浩学、王明九、马驹;政治委员郎子林、张进凡、王继忠、娄树勋、刘尚富。1985年9月,与86582部队合并,改称86601部队。原番号撤销。该部队(含前身)在执行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担负国土防空作战中,取得击落敌机53架、击伤106架的战绩。 (3)空军高射炮兵第13师。1965年4月组建。5月,调离广东。 (4)86582部队。1968年12月在广州组建。1976年3月改称此番号。1985年9月与86765部队合并,组成86601部队,原番号撤销。 (5)86601部队。1985年9月,由86765部队与86582部队合并组成。部队长王克曼,政治委员尹长文。 3.探照灯兵 1951年3月,将广东军区独立第20团团部及1个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对空探照灯第131团。团部驻广州市龙归市。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和技术处。接着又从湖南军区独立第2团、广东军区东江军分区、防空部队各抽调一个营,从第42军抽调2个连,充实团部机关及整编成第1、2、3营。该团于1952年9月调赴沈阳市担负防空作战任务。1954年9月调回广州。1957年改编为空军探照灯第4团。1969年5月调离广东。同时,探照灯第1团调入广州,至1974年6月调出广东。 4.雷达兵 (1)87011部队。1951年,由兴梅军分区独立团抽员及新入伍的青年学生在广州龙归市组成防空部队雷达第161营,后改为第36营。1954年11月,扩编为雷达兵第361团,翌年8月,改为对空情报兵雷达第331团,调出广东。此后,该部队整编为87011部队。1969年9月调回广东,担任对空情报任务。 (2)87064部队。1951年初,在惠阳县组建防空站。同年7月扩编为防空部队观通第161营。1953年1月,扩编为防空部队对空监视第261团。后改编为空军雷达兵第231团。1964年3月,又整编为87064部队。 (3)87067部队。1951年9月9日,在广州组建观通第162营,次年11月扩编为防空部队对空监视第262团,驻佛山市。后改编为空军对空情报兵第232团。1964年3月,整编为87067部队。  (4)3854部队。1954年2月,由广东军区公安团调200人,在遂溪县成立防空部队雷达第362营,次年2月扩编为防空部队雷达兵第233团。8月,整编为防空军对空情报兵雷达第233团。后改称空军雷达第233团。1964年整编为3854部队,1969年9月调离广东。 5.其他 通信部队、技术侦察部队、空军场站部队和地面运输部队等。
Posted:2008-01-11 20:24 | 7 楼
ytsheu理事局常务副主席
级别: 管理员精华: 7 发帖: 35763积分: 181796 金钱: 73350 威望: 19 在线时间:2568(小时)注册时间:2005-02-23最后登录:1970-01-01
第五节 院校 一、 第25 步兵学校 前身为广东军政大学(详见省军事体制篇),1950年8月改称中南军政大学第6分校,1951年3月改编为第25步兵学校,归汉口第4高级步兵学校建制领导,仍驻广州沙河。校长闫捷三、后郑大林,政治委员方国南、后李孔亮。校本部设训练部、政治部、干部部、物资保障部。共有学员3000人,编为第1、2、3、4学员大队。学员来自部队有培养前途的老战士和排、连干部及个别营级干部。主要培训基层干部,文化教育占百分之七十,军事训练占百分之二十,政治教育占百分之十。计划学习一年半,后因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文化学习停止,转入军事训练。第1大队于1952年底毕业。第2、3、4大队于1953年6月毕业。7月,改编为解放军军事体育学校。 二、 解放军体育学院 1953 年7月,由第25步兵学校改编的解放军军事体育学校,仍驻广州沙河。行政管理、党政工作、后勤供应属中南军区,干部配备、业务指导属解放军总部。校本部设训练部、政治部、干部部、物资保障部,队列处、财务科(后改为财务主任)。下辖6个学员队和1个练习连。编制员额905人。历任校长郑大林、何景荣,历任政治委员方国南、李孔亮、周益宽。学校任务是为全军培养军、师、团体育主任,基层体育骨干和军事院校体育教员。学员主要来自部队现职体育干部、基层体育骨干。学制3~10个月,共办5期,招生3026名。1957 年8月学校整编撤销,部分干部组成总参谋部体育干部轮训队。1958年7月扩编为体育干部训练大队。共办5期,训练学员2200名,代训越南留学生2期87人。还代管八一田径队、举重队、自行车队、射箭队、击剑队。 1961年1月,以体育干部训练大队为基础扩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学院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速成系、基本系、运动系和院办公室。至1965年,共训练学员2783人、越南留学生24人,还为全军各部队、院校代训体育骨干1800人。学院在为国家、军队培养优秀运动员方面有较好成绩。从1959年至1965年,共有10名运动员213次打破男女射箭24项全国纪录,其中5人25次打破12项世界纪录。从1961年至1965年,举重、田径、自行车队共有29人打破51项全国纪录,举重破1次世界纪录。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断办学,1969年4月学院撤销。成立广州军区体育训练队,行使团级职权。1973年4 月扩建为军事体育训练大队,为师级单位。1974年9月恢复体育学院。从1974年至1980年,招生25期,培训学员6358人。1981年专业调整,体育专业压缩,增设有线电信专业,3个系改为3个大队:体育专业为第1大队,学制3年,面向部队招生;通信专业为第2、3大队,面 向军队、地方招生,学制分为2、3、4年。一个学院两个院名,对外又称解放军广州通信学院。至1997年6月,历任院长徐其海、陈宗坤、彭施鲁、罗长波、王纪昌、周今新、雷凤石、边孝贤、张富奎;历任政治委员曹传赞、周益宽、周之同、陈民选、丁中林、赵友胜。 三、 第一军医大学 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其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医学校,创建于1951年10月,校址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1966年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院,1969年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迁至湖南长沙,翌年迁来广州石牌。1975年改称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隶属总后勤部。驻广州市麒麟岗。校本部设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后勤保障部,下辖2个系(医工系、中医系)、两所附属医院(南方医院、珠江医院)和1所护士学校。1997年学校有学员2000余人;教职员工30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600余人。教学设施完善,有由56个教研室、1个电化教学中心、1个中心实验室和1个现代化教学管理指挥中心组成的教学网络。全军的消化医学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神经内外科中心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均设于此。培养学员分为5个层次(博士、硕士、本科、大专、中专),8个专业(临床学、中医学、中药学、医学影像工程、医学影像诊断、护理学、医学实验技术和放射技术)。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至1997年,已毕业学员8000余人。1970年后,历任校长赵云宏、陈景藻、杨根远;历任政治委员王彬、郝德章、王怀祥、孙树林。 四、 海军广州舰艇学院 1977年12月,组建海军第2水面舰艇学校。1983年改称海军水面舰艇学校,1986年改称海军广州舰艇学院,是一所培养海军水面舰艇指挥军官的高等院校。隶属解放军海军 建制领导。校址在广州市。学院设基础部、舰船指挥系和艇船指挥系,置水面舰艇兵种战术指挥、海军兵种参谋指挥和水面舰艇基层指挥三个专业。1987年开办飞行舰长班,招收优秀 飞行员,培训有舰载机的大型舰指挥员。该院自创建至1990年,共培养千余名学员服务于海军部队。学院设有14个教研室、1个雷达研究训练(电化教学)中心和1个军事系统工程研究所。1982年至1990年,完成28个科研项目,其中13个分别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军事训练模拟器材研制奖。历任院长曾泉生、赵忠、石涌、姚仲良;历任政治委员宋奇光、朱勤、傅敬礼、谭富吉、李新国。 五、 广州军区军医学校 1964年10月, 由广州军区护士学校和广州军区总医院、163医院、303医院办的医训班合并,成立广州军区卫生学校,校址在广州市赤岗。1970年4月并入解放军军医学院。1974年8月从军医学院分出,组建广州军区军医学校,隶属广州军区后勤部。校本部设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辖一所教学医院(第197医院)。学校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药学、检验、放射、外语、政治、军体等15个教研室和电化教学中心、电子计算机中心,拥有专家、教授、副教授48人,教工370人。该校是一所综合性中等医务专科学校,培养大专、中专医疗技术人员,学制3年。自1974年至1985年,共培养军医、护士、药剂师、检验师、放射技师毕业生1800余人。1986年7月,改称广州军区卫生学校。1992年11月,并入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改称护理系。1993年6月,又回归广州军区后勤部建制,更名为解放军广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六、 南海舰队护士学校 原为护士训练队。1980年扩编为第1、2护士学校,分别归第421、422医院建制领导。1983年12月第1、2护士学校合并,改编为南海舰队护士学校,归广州基地建制领导。驻广州市。 七、 南海舰队联合学校 原为南海舰队训练大队。1961年4月,组建海军南海舰队联合学校。1963年3月与舰队训练团合并,联合学校番号撤销,保留舰队训练团番号,下辖个3水兵训练大队,1个干部训练大队。驻东莞。1983年8 月训练团机构番号撤销。 八、 文 化 学 校 属于临时性教育机构,任务完成后即行撤销。驻粤人民解放军的文化教育曾经历过3个阶段。 第一阶段:扫盲与普及高小文化教育(1951年至1954年)。1951年中央军委决定,全军除执行规定的作战、生产任务外,均应执行文化教育为主的方针。驻粤各大单位先后办起文化速成中学17所、小学40所、补习学校331所,以扫除文盲、普及高小文化教育。至1954年10月,仍保留17所文化速成中学,番号依次称第33~第49文化速成中学。另有中南军区第3文化师范学校,培训速成中学教师。 第二阶段:普及初中文化教育(1956年至1960年)。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广州军区作出对干部进行系统理论教育的同时结合开展文化教育的指示,驻粤部队团以上单位均办起文化集训队或文化补校,至1959年仅广东军区共办文化中学143所,至年底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干部由49%上升到98%。1960年经广州军区统考,省军区政治部机关总评成绩良好,被广州军区评为文化学习标兵。 第三阶段:普及中学,向高等教育迈进(1979年至1987年)。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根据军委三总部《关于部队开展文化教育几项落实措施的通知》精神,从1979年起驻粤部队开展以普及中学数、理、化知识为主的科学文化教育。军(省军区)建文化学校,师和辖有部队的军分区成立文化队。1987年后撤销。第六节 医院 驻粤陆、海、空军均建立了各自的医疗体系。按照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要求,师以下部队,编设有师医院、团(旅)卫生队、营卫生所、连卫生员,负责部队的医疗预防工作,完成一线医疗保障任务。军以上机关和院校,设门诊部或卫生所,负责本单位的医疗保障和卫生防病工作。在部队集结地域和战役后方,编设各类医院,负责收治部队后送的伤病员。还建立了疗养院。60年代组建了野战医院,1983年撤销。1986年全军裁军100万,医院数量减少27%,医院类型调整为军区总医院、中心医院、驻军医院以及教学医院、疗养院等。驻粤解放军医院先后有30余所,其中设备先进、医护力量雄厚的医院有8所。 一、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原为国民党国防部军医署陆海空军第2总医院, 院址在广州市今流花湖畔。广州解放后为解放军接管。1950年1月改编为中南军区第2陆军医院。1951年8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陆军医院。1952年冬改称第63陆军医院。1954年8月改称中南军区总医院。1955年5月改称广州军区总医院。1985年7月改称广州军区第2总医院。1986年1 2月改为现番号。该院设临床科室24个、医技科室12个,有医护技术人员800余名,其中正副主任军医、主治军医、兼任高等院校正副教授共300余人。1965年至1982年先后派出32批564人的医疗队,深入农村和灾区,为群众治病11万人次。1983年至1990年获科技成果奖292项,其中国家发明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3项。医院设7个临床科室,承担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任务,为军队、地方培养了大批医疗技术专业人才。二、 第177 医院 前身为第四野战军第44野战医院,随军南下于1950年初进驻广州北郊江村。曾先后改名为第14预备医院、第1兵站医院、第67陆军医院。1954年8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7医院。1986年12月,与第197医院合并,仍称第177医院(第197医院番号撤销),归广州军区后勤部建制,受广州军区后勤部和广州军区军医学校双重领导。院址迁至广州河南赤岗。全院设14个临床科,1个门诊部,有主治医师以上技术骨干182名。1980年至1990年,获科技成果奖53项,其中全军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4项。 三、 南方医院 是第一军医大学的第1附属医院。前身为解放军陆军医院,创建于1945年,先后为东北军区军医学校附属医院、解放军军医学院附属医院。1975年改名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对外称南方医院,驻广州麒麟岗。现有科室41个,教研室15个,专业实验室26个。建有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全军医学影像中心、肾病中心、涉外医疗中心和全军临床药理基地。 四、 珠江医院 前身是福州军区第103医院。1978年改为第一军医大学第2附属医院。1981年由福州迁来广州,院址在工业大道庄头,对外称珠江医院。现有科室38个、教研室14个、专业实验室24个。建有全军神经医学专科中心、骨科中心和全军临床药理基地。 五、 第 157 医院 1937年8月,为红四方面军第 11军卫生所,1942年改编为晋察鲁豫军区白求恩医院1所。1948年5月改编为中原军区白求恩总医院第2分院。后又几经改编,1954年6月,改编为陆军第157医院。1958年1月,由湖南省耒阳移驻广州市郊白灰场。1987年全院有副主任军医以上人员48名,设有22个临床和医技科室。从60年代初起,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1971年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西医结合的一面红旗”。医院设全军中西医结合内科专科中心和广州军区肛肠外科专科中心。先后为全国培训中西医结合技术骨干1000多名。编写出版中西医结合的医学著作16部,已在全国全军发行,其中《化瘀资料选编》远销海外。在中西医结合方面有90余项获得国家、全军科技发明奖、进步奖和成果奖。1987年,被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评为先进单位,被广州军区评为“科研先进单位标兵”。 六、海军第421医院 1951年7月成立,时称中南军区海军医院,1953年12月迁至广州南郊凤凰岗。1954年8月改为解放军海军第421医院,1955年改称南海舰队中心医院,1960年11月迁广州马骝岗。该院原由南海舰队后勤部领导,现隶属于南海舰队广州基地后勤部。1990年,该院设临床科室17个、非临床科室29个和海军的麻醉复苏中心以及小儿科麻痹后遗症矫治中心。1982年至1990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53项。 七、海军第422医院 1952年11月,由陆军第129 师野战医院改编为中南军区海军西营基地医院,归西营基地后勤部建制领导,驻湛江市霞山。1954年8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2医院。1964年5月改归南海舰队后勤部建制领导。1979年12月,改为南海舰队中心医院。机关编设医务处、政治处、院务处和护理部。有临床科16个,非临床科13个,科研单位1个。从1984年至1998年,获得科研成果奖78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烧伤创疡科技一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奖等76项。 八、空军广州医院 1952年9月组建,原为中南军区空军第2医院。1965年8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广州医院。院址在广州市东风东路。1977年,设10个临床科室、12个非临床科室。有高级医务技术人员34名。该院传染科和科研室被列为空军重点科室。除保障军队医疗外,每年为地方患者看病约1万人次。1987年,被评为广州市东山区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1985年至1990年,获全军科技成果奖50项,其中“胸腺肽—P”获得全军科技成果二等奖。该院研制的“抗LS—P单克隆抗体”,用于控测乙型肝炎,为国内首创。
Posted:2008-01-11 20:25 | 8 楼
快速跳至
>> ★ 资料区
 |- 人事任免
   |- 政要人事
   |- 地厅人事
   |- 军队人事
   |- 过往任免
 |- 逝世研究
   |- 逝世消息
   |- 干部生平
   |- 逝世资料
   |- 过往逝世
 |- 人物简历
   |- 政要简历
   |- 地厅简历
   |- 将帅简历
   |- 师职简历
 |- 领导名录
   |- 中央名录
   |- 省部名录
   |- 地级名录
   |- 军队名录
 |- 机构设置
   |- 中共中央
   |- 国务院
   |- 人大政协
   |- 省级机构
 |- 法律法规
>> ★ 人物区
 |- 领导人物
   |- 现职政要
   |- 开国领袖
   |- 离职政要
 |- 军事人物
   |- 元帅大将
   |- 开国上将
   |- 开国中将
   |- 开国少将
   |- 无衔将军
   |- 当代将军
   |- 英模英烈
 |- 民国人物
   |- 民国政要
   |- 民国将军
 |- 社会名士
   |- 社会精英
   |- 院士学者
   |- 财经人物
 |- 古代人物
 |- 人物留影
>> ★ 历史区
 |- 历史研究
   |- 建国以前
   |- 建国初期
   |- 文革时期
   |- 开放时期
 |- 军史研究
   |- 战史探微
   |- 军队沿革
 |- 民国历史
 |- 古代军政
>> ★ 研究区
 |- 政经瞭望
 |- 军事观察
   |- 重歼战略
 |- 职衔制度
 |- 行政区划
 |- 研究院
>> ★ 文化区
 |- 会员沙龙
 |- 真我风采
 |- 文学交流
   |- 原创文学
   |- 军政文学
 |- 梦涯哲思
 |- 传统文化
 |- 文化驿站
   |- 红色旅游
   |- 中国大学
>> ★ 管理区
 |- 社区事务
 |- 版主事务  军政社区 » 军队沿革

快速发帖
顶端 内容:HTML 代码不可用使用签名Wind Code自动转换 字数检查 恢复数据
按 Ctrl+Enter 直接提交
表情
[更多]
This is html template view this page faster
Contact us | Wap | Top

篇三:[谢光豪]新时期将军之籍贯第四名湖南

新时期将军之籍贯第四名湖南
 (2013-03-22 08:07:02)
转载▼
新时期将军之籍贯第四名(湖南:上将6名、中将28名、少将289名共323人) 
 
一、长沙市:(包括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浏阳市、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
        刘源上将(宁乡,北京出生)王厚卿中将(长沙)、康富泉中将(长沙)、周遇奇中将(宁乡)、王正明少将(长沙)、王应林少将(长沙)、王经文少将(长沙)、王荣赞少将(长沙)、邓佑生少将(长沙)、许延滨少将(长沙)、任 萱少将(长沙)、李圣怡少将(长沙)、李宗澍少将(长沙)、李熙麟少将(长沙)、李麟昭少将(长沙)、张拔群少将(长沙)、陈德明少将(长沙)、袁亚军少将(长沙)、唐从富少将(长沙)、唐正其少将(长沙)、常显奇少将(长沙)、喻名德少将(长沙)、鄢慕先少将(长沙)、蔡冬梅(长沙,湖北武汉出生)、甘楚雄少将(浏阳)、江 洪少将(浏阳)、李新南少将(浏阳)、杨绪金少将(浏阳)、杨冀平少将(浏阳)、吴亚明少将(浏阳)、周扬余少将(浏阳)、赵 煦少将(浏阳)、姜章能少将(浏阳)、王瑞琪少将(望城)、任辉启少将(望城)、孙方敏少将(望城)、周建平少将(望城)、郭振祥少将(望城)、邓正明少将(宁乡)、杨达璋少将(宁乡)、杨忠民少将(宁乡)、何耀东少将(宁乡)、张炳生少将(宁乡)、胡长生少将(宁乡)、肖金友少将(宁乡)、肖德万少将(宁乡) 
二、株洲市:(包括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天元区、醴陵市、株洲县、攸 县、茶陵县、炎陵县)
 
          周玉书中将(攸 县)、谭冬生中将(攸 县)、刘晓榕中将(茶陵,福建福州出生)、张少松中将(炎陵)、文书仁少将(株洲)、李梅生少将(株洲)、张宗政少将(株洲)、唐东成少将(株洲)、王道平少将(醴陵)、方吉祚少将(醴陵)、龙汉荣少将(醴陵)、兰发祥少将(醴陵)、杨华荣少将(醴陵)、杨建华少将(醴陵)、汪成杰少将(醴陵)、何永才少将(醴陵)、张本安少将(醴陵)、张泽民少将(醴陵)、易声旗少将(醴陵)、肖求如少将(醴陵)、刘远节少将(攸 县)、刘鼎新少将(攸 县)、陈旭榜少将(攸 县)、罗吉庭少将(攸 县)、周冬生少将(攸 县)、肖旭初少将(攸 县)、彭新国少将(攸 县)、谢秋云少将(攸 县)、刘 胜少将(茶陵)、段洣毅少将(茶陵,北京出生)、颜晓宁少将(茶陵,青海西宁出生) 
三、湘潭市:(包括雨湖区、岳塘区、湘乡市、韶山市、湘潭县) 
        丁一平中将(湘乡)、宋文汉中将(湘乡)、丁荣杰少将(湘潭)、左宗国少将(湘潭)、李洪义少将(湘潭)、胡传觉少将(湘潭)、胡克强少将(湘潭)、贺先觉少将(湘潭)、郭应斌少将(湘潭)、彭 钢少将(湘潭)、王继云少将(湘乡)、陈知庶少将(湘乡)、陈知涯少将(湘乡)、陈知健少将(湘乡)、谭富吉少将(湘乡)、黄祖示少将(韶山) 
 
 
四、衡阳市:(包括珠晖区、雁峰区、石鼓区、蒸湘区、南岳区、耒阳市、常宁市、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祁东县) 
       雷鸣球上将(祁东)、杨玉书中将(衡山)、罗东进中将(衡山)、王兴国少将(衡阳)、左崇义少将(衡阳)、刘国裕少将(衡阳)、罗学平少将(衡阳)、周乐群少将(衡阳)、唐一平少将(衡阳)、刘德金少将(耒阳)、伍绍祖少将(耒阳)、阳新国少将(耒阳)、谷安彪少将(耒阳)、彭彰年少将(衡南)、冯愈强少将(衡山)、黄庆华少将(衡山)、易元秋少将(衡东)、匡兴华少将(祁东)、江杰生少将(祁东)、李国富少将(祁东)、张银福少将(祁东)、陈福阳少将(祁东)、周建设少将(祁东)、高尚国少将(祁东)、雷盛武少将(祁东) 
五、邵阳市:(包括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武冈市、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自治县)
        张国初中将(邵东)、肖贞堂中将(新邵)、刘 新少将(邵阳)、刘戟锋少将(邵阳)、伍细平少将(邵阳)、李平安少将(邵阳)、李国祥少将(邵阳)、段才正少将(邵阳)、钟理明少将(邵阳)、姚普明少将(邵阳)、徐鹏飞少将(邵阳)、雷星平少将(邵阳)、樊铁琦少将(邵阳)、向 旭少将(武冈)、刘人杰少将(邵东)、刘仲瑞少将(邵东)、张民选少将(邵东)、周美华少将(邵东)、黄明开少将(新邵)、阮炳黎少将(隆回)、张和辉少将(隆回)、袁 源少将(隆回)、袁邦根少将(隆回)、黄俊杰少将(洞口)、肖绍文少将(洞口)、谢光豪少将(洞口)、徐 兴少将(新宁) 
六、岳阳市:(包括岳阳楼、云溪区、君山区、汨罗市、临湘市、岳阳县、华容县、湘阴县、平江县) 
         张震上将(平江)、张海阳上将(平江)、鲁玉昆中将(岳阳)、张学东中将(华容)、张展南中将(华容)、刘继贤中将(湘阴)、文仲夫少将(岳阳)、方慰三少将(岳阳)、刘乔一少将(岳阳)、杨 森少将(岳阳)、黄深根少将(岳阳)、龚平秋少将(岳阳)、向月应少将(汨罗)、吴东海少将(汨罗)、胡春福少将(汨罗)、钟辉煌少将(汨罗)、李明耀少将(临湘)、谢模乾少将(临湘)、陈一远少将(华容,山西大同出生)、马望星少将(湘阴)、任远远少将(湘阴)、邵 勋少将(湘阴)、周泽生少将(湘阴)、周炳坤少将(湘阴,一说汨罗)、黄林异少将(湘阴)、黄救黎少将(湘阴)、彭述德少将(湘阴)、方南江少将(平江)、刘冀和少将(平江)、李有新少将(平江)、李作之少将(平江)、李伯涛少将(平江)、李柏涛少将(平江)、邱 明少将(平江)、张小阳少将(平江)、张宁阳少将(平江)、张连阳少将(平江)、黄 彬少将(平江)、喻集禧少将(平江) 
七、常德市:(包括武陵区、鼎城区、津市市、安乡县、汉寿县、澧 县、临澧县、桃源县、石门县) 
        唐天标上将(石门)、文国庆中将(石门)、陶方桂中将(汉寿)、刘良凯中将(澧 县)、李运之中将(桃源)、皮明勇少将(常德)、刘国福少将(常德)、李学文少将(常德)、杨星球少将(常德)、杨维钎少将(常德)、陈时宝少将(常德)、郑治栋少将(常德)、黄伯诚少将(常德)、盛和泰少将(常德)、彭水朋少将(常德)、蔡多文少将(常德)、刘学理少将(津市)、朱远斌少将(津市,一说澧县)、黄大富少将(津市)、刘定昌少将(安乡)、冷德贵少将(安乡)、贺福初少将(安乡)、聂全林少将(安乡)、熊国保少将(安乡)、邓述初少将(汉寿)、饶洪桥少将(汉寿)、夏维宴少将(汉寿)、王学文少将(澧 县)、刘仕楚少将(澧 县)、向春雷少将(澧 县)、李祖明少将(澧 县)、陈本梃少将(澧 县)、周乃文(澧县,一说石门)、贺家弼少将(澧 县)、唐敦孝少将(澧 县)、樊友义少将(澧 县)、乔新柱少将(临澧)、杜方淼少将(临澧)、曹永林少将(临澧)、罗永琳少将(桃源)、罗景中少将(桃源)、姚成友少将(桃源)、唐新秋少将(桃源)、梅其仪少将(桃源)、邵 华少将(石门,陕西延安出生)、凌 空少将(石门)、詹德友少将(石门) 
 
 
八、张家界市:(包括永定区、武陵源、慈利县、桑植县) 贺鹏飞中将(桑植,陕西延安出生)、李华洲少将(张家界)、王银章少将(慈利)、邵桂初少将(慈利)、谭 健少将(慈利)、谭本宏少将(慈利)、贺捷生少将(桑植)、廖伯年少将(桑植) 
九、益阳市:(包括资阳区、赫山区、沅江市、南 县、桃江县、安化县)
       刘镇武上将(南县)、李作成中将(安化)、邓焕章少将(益阳)、孙楚源少将(益阳)、李兰田少将(益阳)、张 践少将(益阳)、姜放然少将(益阳)、莫固基少将(益阳)、曾瑞生少将(益阳)、冯 亮少将(沅江)、吴凤龙少将(沅江)、张国泉少将(沅江)、邓汉民少将(南 县)、刘国斌少将(南 县)、吴孟超少将(南 县)、文可芝少将(桃江)、方凌江少将(桃江)、钟渭贤少将(桃江)、詹克勋少将(桃江)、颜达材少将(桃江)、王赤才少将(安化)、刘胜岩少将(安化)、杨迪光少将(安化)、汪学鑫少将(安化)、龚密祥少将(安化) 
十、郴州市:(包括北湖区、苏仙区、资兴市、桂阳县、宜章县、永兴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 
段禄定中将(郴州)、何善福少将(郴州)、曾小东少将(资兴)、邓祖选少将(桂阳)、谢丰亨少将(桂阳)、何大祥少将(永兴)、肖星华少将(嘉禾)、朱新加少将(汝城) 
十一、永州市:(包括零陵区、冷水滩、祁阳县、东安县、双牌县、道 县、江永县、宁远县、蓝山县、新田县、江华自治县) 杨迪铣少将(永州)、唐忠诚少将(祁阳)、蒋仲安少将(祁阳)、肖希贤少将(祁阳,一说祁东)、石惠卿少将(东安)、周绍钧少将(东安)、洪石生少将(东安)、李真富少将(宁远)、黄秋贵少将(宁远)、李王炳少将(蓝山)、雷渊深少将(蓝山) 
十二、怀化市:(包括鹤城区、洪江市、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中方县、会同县、麻阳自治县、新晃自治县、芷江自治县、靖州自治县、通道自治县) 
      粟戎生中将(会同,江苏扬州出生)、田立延少将(沅陵)、胡贵友少将(辰溪)、舒清友少将(溆浦)、满元刚少将(麻阳)、王建伟少将(新晃)、杨先厚少将(靖州) 
十三、娄底市:(包括娄星区、冷水江、涟源市、双峰县、新化县) 
         邹庚壬中将(新化)、龚谷成中将(新化)、毛国斌少将(涟源)、李绍庄少将(涟源)、曾求腾少将(涟源,一说江西兴国人)、谢玉久少将(涟源)、戴鹏志少将(涟源)、陈秉臣少将(双峰)、胡梅汉少将(双峰)、贺江波少将(双峰)、贺贤书少将(双峰)、刘化绵少将(新化)、刘道军少将(新化)、邹志美少将(新化)、陆绍庭少将(新化)、段达球少将(新化)、曾家修少将(新化) 
十四、湘西州:(包括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 
        龙义和少将(吉首)、苟新华少将(吉首)、张正钧少将(泸溪)、龙大位少将(凤凰)、刘仲明少将(凤凰)、朱一君少将(凤凰)、张显柏少将(古丈)、彭楚政少将(古丈)、吴昌孝少将(永顺)、黄呈洲少将(永顺)、张宗银少将(龙山)、陈大双少将(龙山)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bg/407820/

《谢光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2024年两新党组织工作总结精选四篇 2024年两新党组织工作总结精选四篇
  • 2024年从严治党工作总结汇报精选5篇 2024年从严治党工作总结汇报精选5篇
  • 党支部纪检工作总结报告(合集三篇) 党支部纪检工作总结报告(合集三篇)
  • 青年理论小组工作总结【4篇】 青年理论小组工作总结【4篇】
  • 支部委员会党建工作总结精选3篇 支部委员会党建工作总结精选3篇
  • 2024年纪委年度工作总结范文(精选五篇) 2024年纪委年度工作总结范文(精选五篇)
  • 2023年党支部书记工作总结范文(精选4篇) 2023年党支部书记工作总结范文(精选4篇)
  • 乡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乡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为您推荐
  • 党支部报告工作总结(合集四篇)
    党支部报告工作总结(合集四篇)
    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委、县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部署要求,结合“两学一做”、“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党支部报告工作总结(合集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2024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结范文(精选3篇)
    2024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结范文(精选3篇)
    工作总结是对这一年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查、评价、分析以及研究,从而分析不足,得出可供参考及改进的经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4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结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党的建设工作总结精选五篇
    党的建设工作总结精选五篇
    工作总结(JobSummary WorkSummary),以年终总结、半年总结和季度总结最为常见和多用。就其内容而言,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党的建设工作总结精选五篇,欢迎品鉴!
  • 乡镇党校工作总结范文(精选四篇)
    乡镇党校工作总结范文(精选四篇)
    党校是党组织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中国共产党各级党校是中国共产党各地党组织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镇党校工作总结范文(精选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2024年农村支部书记工作总结(合集三篇)
    2024年农村支部书记工作总结(合集三篇)
    工作总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工作情况,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工作中的优缺点;可以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4年农村支部书记工作总结(合集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区党群工作部工作总结【三篇】
    区党群工作部工作总结【三篇】
    党群,是一个汉语词语,汉语拼音为dǎngqún,指党和群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区党群工作部工作总结【三篇】,欢迎品鉴!
  • 2024年机关党建工作总结(合集五篇)
    2024年机关党建工作总结(合集五篇)
    机关是从工程学借用来的概念,原意是指机械设备中承担启动和制动功能的关键性组件,对机械设备起着整体控制的作用。这一概念运用到行政管理学中,泛指所有行政组织为实现其职能而建立的固定机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4年机关党建工作总结(合集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卫生委员工作总结范文(通用7篇)
    卫生委员工作总结范文(通用7篇)
    报告是一种公文格式,专指陈述调查本身或由调查得出的结论,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使用范围很广,报告的风格与结构因各个机构的惯例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卫生委员工作总结范文(通用7篇),欢迎品鉴!
  • 民生实事工作总结范文(通用3篇)
    民生实事工作总结范文(通用3篇)
    民生,民是指人民,民生指人民的日常生活事项,例如衣、食、住、行、就业、娱乐、家庭、社团、公司、旅游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民生实事工作总结范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2024年党政廉风工作总结精选4篇
    2024年党政廉风工作总结精选4篇
    建设,读音jiànshè,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建立、设置或陈设布置或指创建新事业或增加新设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4年党政廉风工作总结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