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化的特点


中国菜谱 2019-08-16 22:18:05 中国菜谱
[摘要]基督教文化的特点(共5篇)中世纪大学与基督教的渊源及其特征浅议欧洲中世纪大学与基督教渊源及其特权[摘要]:中世纪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其教育有其特殊性,教育思想的贫乏和衰微,大大逊色于前期的罗马和希腊,也落后于后世宗教改革和文艺复

【www.shanpow.com--中国菜谱】

【一】:中世纪大学与基督教的渊源及其特征

浅议欧洲中世纪大学与基督教渊源及其特权

[摘要]:中世纪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其教育有其特殊性,教育思想的贫乏和衰微,大大逊色于前期的罗马和希腊,也落后于后世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这时期教育的根本特征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作为近代大学直接源头的中世纪大学,却恰恰是西欧中世纪教育留给现代社会和人类的瑰宝。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管理方面, 教会对中世纪大学的影响无所不在。基督教文化贯穿整个中世纪的主线, 而基督教的全盛时期也是中世纪大学诞生与发展时期,神学控制着这一时代的教育。中世纪大学利用教会和世俗政权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为自己争取到了特权。在中世纪后期,教会和世俗政权的斗争愈演愈烈,大学作为中间力量,为了争取增强自身实力,被赋予了种种特权。中世纪大学巧妙地利用国王和教会的矛盾及其独特的地位,保护了大学的自由,促进了大学的普遍兴起,也扩大了知识的传播,为近代欧洲大学的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中世纪大学;基督教;特权;文化

一.中世纪大学的起源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奴隶不断的起义和日耳曼民族部落的打击下崩溃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以希腊、罗马文明为代表的欧洲奴隶制社会的结束。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步形成。西欧的封建社会延续了1000多年。其中5世纪末到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的这段历史,我们称之为中世纪。西欧中世纪社会是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之上,由文明程度远低于罗马人的外来“蛮族”建立起来的。一方面由于战乱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占领者的文化水准还不能欣赏、学习和消受古希腊、罗马时代所遗留下来的辉煌的文化的遗产。由此,在中世纪早期,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成就为世人所遗忘,西欧的文化教育水准大幅度下降。

中世纪社会分为泾渭分明的两种势力:一边是以教皇为主导的教会势力,包括大主教、主持和教区的牧师;另一边是以皇帝为核心的世俗势力,包括国王、贵族和庄园主。两种势力均有各自适用的法律形式,世俗法和教会法,相应地也有处理法律事务的两类法庭。因此,两种势力之间的财力和权力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从11世纪开始,各世俗国家正随着商业的复苏和城市的兴起逐步形成并且力量强大,而此时教会也不肯放松对西方世界的统治,教权与皇权在中世纪社会的政治舞台上展开了激烈的、此消彼长的斗争。中世纪后期独特的政治形势为大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二.时代夹缝中的大学萌芽

中世纪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其教育有其特殊性,教育思想的贫乏和衰微,大大逊色于前期的罗马和希腊,也落后于后世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这时期教育的根本特征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作为近代大学直接源头的中世纪大学,却恰恰是西欧中世纪教育留给现代社会和人类的瑰宝。

恩格斯曾说过“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 即宗教和神学。”中世纪时期,教会学校是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形式,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教会服务,培养神职人员和信徒,扩大教会的影响。教育方法机构繁琐、纪律严格、体罚盛行。修道院的学校是那个动荡年代最安全的教育组织,虽然师资水平不高,但都恪尽职守。他们发展了传统的七艺教育,开创了早期的大学。希腊哲学中以亚里士多德为主的学说得以保存和发展,“经院主义”虽然繁琐,但却使得形式逻辑更加精致,为后来思想的发展做了准备。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保存并发展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之火。

中世纪大学的宗教色彩是非常浓厚的,继承和保留了教会的特点,接受来自任何地区或任何种族的成员,并使用一种超越地区障碍进行交谈的共同语言。教会的教义成了它们教学的基本原则,大学的成员,无论教师或学生,多数都是享受神职人员待遇的在职人员或预备人员。

三.教会与中世纪大学密切联系

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管理方面, 教会对中世纪大学的影响无所不在。许多神职人员进入学校读书, 许多教会高层人士来自学校。许多大学都建有神学院, 神学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法学教学和证书授予方面, 教皇把握垄断权。而且,任何新建的大学都必须由教皇谕旨颁准。学校和教会一度关系密切到难分彼此。甚至有人说, 大学是教会的机构。有的教皇甚至颁布教谕以促进大学的发展。例如教皇英若森三世曾颁布通谕, 允许求学的神职人员离职期间可以继续领取圣俸, 允许大学学者有权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推选自己的代表。原因同样是教会看到了大学特殊地位对教会的作用,大学为教会培养合格的神学家和法学人才, 还希望大学作为一种机构在民众基督教的生活中发挥作用,宣传基督教思想。www.shanpow.com_基督教文化的特点。

教皇亚历山大四世在发布的通谕《好像树木的生命》中声称,“巴黎各学校的科学在教会中,好像生命树在地上乐园那样,是灵魂之殿堂中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正是在巴黎,因原罪而残废、因无知而盲瞎的人类,才通过神圣科学发出的真正光明的知识,恢复了自己的视力和美貌。”大学能为教会传播教义,能使他们的教义在诸多宗教团体中巩固地位,同时在与不断扩大的异端邪说的斗争中取胜。这样不但加强了罗马教皇的中心权利,也能防止世俗权利和地方封建势力的扩大。同时也能够大学中招收到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新成员作为接班人。教皇西勒丁二世和西勒丁三世以及亚历山大三世都曾是阿贝拉得的学生。在中世纪大学尚未对国家社会产

生十分明显的影响之前, 它与教会的关系更加密切。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

四、基督教文化对大学的影响

基督教文化贯穿整个中世纪的主线, 而基督教的全盛时期也是中世纪大学诞生与发展时期。神学控制着这一时代的教育,本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具体体现为神学世界观、人生观、知识观、目的论等。认为上帝是唯一真理,人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信仰与敬畏上帝,各种教育虽然各自有目标,但是一切教育的最高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对上帝的感情。基督教对教育对象的看法、对教育性质的认识与基督教的世界观及人生观紧密联系在一起。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成为罗马教会的官方学说以后,儿童也被认为和父兄一样被原罪所败坏,对儿童的约束和惩戒就成了中世纪教育的特征,戒尺、棍棒是中世纪学校不可缺少的工具。这种强制性的教育方法,忽视了儿童自身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儿童的健康、自由发展。基督教知识观最典型的特征是以神学为最高学问,认为任何世俗的学问都要服从上帝的学问。只有神学,其研究对象是离开物质而存在的,是永远不在任何质料之中的东西。根据这种对科学的分类,低级的学科以追求高级学科为目的,而最高的目的是神学,因而科学要服从神学,神学理论高于科学理论。

在基督教的教育思想中,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督教用辩证关系论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的精神、灵魂与智慧的陶冶和培育成为最重要的内容。基督教明确区分了信仰和理性的不同,并且在两者中明显偏重于前者,这使其知识观具有明显的缺陷。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的生命和本质就在于其超越感性直观和经验理性的神秘主义,基督教在学理上对信仰和理性的区分、对两者关系和含义的探讨,即是它对人类知识观和教育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会出于对传播基督教文化的需要, 逐渐开始重视教育, 形成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三种学校类型。尽管教会教育无论从学校类型, 还是教师、教学内容以及培养目标都反映了宗教特色, 教师由僧侣担任, 教学内容以神学为主, 灌输宗教思想。但是, 学校教育的复苏, 为以后中世纪大学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尤其是第三次拉特兰会议之后, 教会更是向学校教育展开了全面攻势, 直接导致了大学的产生。中世纪大学与基督教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

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包括意大利萨莱诺大学,法国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等。中世纪的大学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从久以教育质量著称的修道院学校和主教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巴黎大学堪称典型代表。巴黎大学至少是由三所教会学校发展起来,其前身是索邦神学院,成立于12世纪初期。1261年正式,使用“巴黎大学”一词。在13世纪时,巴黎大学的学生已经上万,许多来自欧洲的邻国。在很长时间里,巴黎大学同教皇和国王都有特殊关系。

五、中世纪大学晚期发展变化

www.shanpow.com_基督教文化的特点。

1378年, 意大利公开宣布与法国断绝关系, 并独自选举产生了一位教皇, 于是在当时就出现了两位教皇并存的局面, 史称大分裂。大分裂暴露了天主教会长期来难以克服的内部矛盾,使教皇的威信和权力大为下降;在各国政权支持下,地区主教和拥有地方实力的枢机主教的权力相对上升。大分裂对与教会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中世纪大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对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特征和类型属性产生重要影响, 但是为大学的蜕变提供了历史背景。

以14世纪末基督教大分裂为标志, 中世纪大学进入了晚期发展阶段。在大分裂以及15世纪人文主义向大学渗透等因素的影响下, 晚期中世纪大学发生了渐进性的变化, 如大学自有建筑的出现、国际色彩的淡化和区域性的加强、教会对大学控制程度的削弱和世俗力量对大学干预程度的提高, 同时大学内部组织形式和课程内容等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1453年鄂图曼土耳其灭亡拜占庭帝国,逃亡到西欧的学者们带来了大量的古典。文艺复兴也随这些东罗马学者的逃亡而来。又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人文主义成为当时欧洲的新思想,人们开始怀疑中世纪以神为本位的人生价值,而开始认真思考以人为本位的新观点。就在这样的新思想下,基督教的人生观也慢慢的受到民众的怀疑。人文主义知识的引入使大学的文科课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经院哲学在大学中的垄断地位由此遭到冲击, 从而推动大学的整体变革。人文主义观念的确立也激发了人们肯定自我、认识自然的兴趣, 人们依靠理性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科学追求,

从而促发了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的诞生。文艺复兴这场欧洲思想领域的大变革为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过渡开辟了路径,是人文主义带给晚期中世纪大学最重要的影响。

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培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往往分文、法、神、医四科来进行。中世纪大学利用教会和世俗政权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为自己争取到了特权。在中世纪后期,教会和世俗政权的斗争愈演愈烈,大学作为中间力量,为了争取增强自身实力,被赋予了种种特权。中世纪大学巧妙地利用国王和教会的矛盾及其独特的地位,保护了大学的自由,促进了大学的普遍兴起,也扩大了知识的传播,为近代欧洲大学的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奠定了基础。

六.渔翁得利的特权

中世纪大学要想获得合法身份需要获得教皇或君主颁布的许可证。早期的中世纪大学都曾先后获得批准。从13世纪后半期开始这种做法开始普遍实行。同时,中世纪大学中的教师选拔是有资格标准的。要想担任教师, 就要获得授课许可证,一般需要6-8年时间, 神学院授课许可证则需要15年方能够获得。大学的教育目标与教会教育机构的目标不同,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但是由于当时教会的势力过去强大,宗教色彩浓厚,中世纪大学教学受经院哲学的影响很深。教学为其唯一职能, 主要培养神职和公职人员以及法学和医学人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受基督教的影响, 大学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来自欧洲各地, 拉丁语是大学的通用语言,这使得大学具有了突出的国际性特征。

特权是中世纪大学特有的重要现象。多数涉及中世纪大学的研究, 都涉及到中世纪大学特权回的问题。大学在中世纪社会是一个拥有大量特权的机构, 特权对于大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世纪大学被赋予居住权,居住权是大学师生教学和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它不但赋予师生们基本的公民权利和人身保护, 同时也包含了一些普通公民享受不到的优;司法自治权,在中世纪, 大学的成员不受城市普通司法体制的管辖, 大学有自己一套独立的司法程序;罢课权和迁徙权,如果大学师生同城市当局或教会发生矛盾, 或者教学、学习活动受到干扰时, 可以举行罢课以示抗议,如果问题得不到满意的解决, 大学可以自行迁校;颁发教学去可证的特权,在大学组织出现之前, 颁发教学许可证的制度就已经存在了,这种教学许可证是在特定城市或主教辖区进行教学的一种许可,这项权利为中世纪的人才流动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免税免役权,大学师生不仅获得了免税的权利, 也获得了免除兵役的权利。这一豁免不仅包括战争时期的兵役, 也包括为了保卫城镇而参加民兵团的义务。

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指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及其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师生团体进行教学或知识交易。中世纪的大学已经初步表现出自治的特点,虽然教会统治者不断加强对大学的控制,但大学的内部事务基本由大学自主管理,由学生或者教师组成的行会来管理学校内部的事务,这无形中促成大学形成不同的管理特色。对学生的招收、入学条件,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大学都有自己的决定权和自主权。同时,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对知识和学术的标准,也得到了不断完善,获得了世俗社会的认可,在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方面,中世纪大学始终还是有相当自由权的。

脱胎于宗教神学的欧洲中世纪大学教育随着欧洲封建经济的发展及以后封建城市的出现、崛起,大学教育逐渐增加了社会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人文主义学者和思想家,大学作为维护封建宗教统治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却扮演了相反的角色,为欧洲的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到中世纪晚期,教会对大学控制程度削弱, 教会的影响也趋于减小。大部分晚期大学都是由世俗政权创办的, 从而使教会对大学的干预无从开展,甚至在某些由教会创办的大学中, 世俗性也非常明显。但是这一时期大学所拥有的很多特权如司法权、自治权等却开始受到世俗政权的限制和削弱, 国家通过重新授予大学法人资格或制订相关法律法规的方式对大学内部结构进行改组, 从而使大学更加依附和服务于所在国家和地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发展,演变成为欧洲封建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变现形式之一。在中世纪大学教育发展的一定阶段里,学术活动高涨起来,产生新的社会思潮,帮助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为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工具,推动社会整体意识向世俗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www.shanpow.com_基督教文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拉斯达尔.中世纪的欧洲大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2]厄尔曼.中世纪政治思想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3]勒高夫.中世纪文明[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程德林.西欧中世纪后期的知识传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曹孚,腾大春等.外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6]黄福涛.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7]贺国庆.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8]黄洋等著.世界古代中世纪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9]刘亚敏,夏晓林.中世纪大学:权力夹缝中的生存与发展.[J].理工高教研究,2006,(5).

[10]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M]. 王承绪, 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二】: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精神

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精神 信仰缺失的最典型表现,就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真正的信仰,中国文化的思想高度从来抵达到对上帝的追求,也从来没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宗教。

人们也许会说,有啊,中国不是有佛教、道教吗?那么,我们来看看佛教与道教的情况。 先说道教,道教算是自己的土产,上面打着“Made in China”的标记。

道教不是自然而然生长起来的,它是在外界环境刺激下产生的基因突变。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在这个外来宗教的刺激和启发下,仿造出来的。它是中国文化与异族文化相抗衡的一个结果。公元初年佛教传进中国。一百多四十年后。东汉张道陵创立了道教。这个人造的道教,没有自己的教义。它开头是向孔子的儒家找根据,找立足点。但被儒家抵制,《论语》说:“子不语怪力神乱”。不得已,又转过来向老子庄子的道家找理论支撑(以上说法可以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道家是在野的学说,自然形不成抵抗,于是,道教就封了老子为“太上真人”,封了庄子为“南华真人”,又把民间传说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拉来作神仙。道教本身十分混杂,道教的八仙,整个一个大杂烩,把不同朝代的历史人物与传说人物凑在一起,差不多相当于关公战秦琼。而且,与世界其他成熟的宗教相比,它完全没有其他宗教所具有的对彼岸的追求精神,它有的只是无信仰的实用文化中对现实人生的渴望,它追求的是鹤发童颜、长生不老这样一些很实际的愿望。它的追求方式,也不是对自己内心的谨守,而是炼丹服药甚至御女等手段。所以,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从来都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中国文化中本来没有信仰,则文化中没有的东西,仿造一个,也肯定造不好。

中国缺乏信仰,所以,佛教进入中国,在中国这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土地上,也经过了漫长的从抗拒到适应的过程。从东汉初年一直延续到到宋代,大约一千年。可见文化的抵制非常强大。就像器官移植,在中国的排异反应非常强烈。由于佛教的力量也很强大,所以,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就特别激烈,反反复复地建庙,毁庙。到唐朝中期,斗争还很激烈。到了宋朝,佛教在近千年的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与中国道家老庄哲学结合,形成了以辩证思维为特征的禅宗,从此才开始与中国文化和平共处。《红楼梦》里,我们看到,一僧一道,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并肩出行,成伙伴了。到了这个地步,佛教也中国化了,失去了它自己的本来面目。中国现存的佛教,90%是小乘禅宗,不是正宗的大乘佛教。禅宗,说白了,是中国特色的佛教。佛教禅宗对中国人的口味来说,已经变得十分可口可乐了。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正式的宗教信仰,也没有过自己的神,作为一个民族,也没有真正信仰什么。没有信仰,没有超越性精神,剩下的就是现实性的,实用的,功利的东西,所以,中国文化就呈现很强的实用性。

中国人真的信玉皇大帝吗?中国人真的信观音菩萨吗?表面看,中国一些老百姓信佛信得也很虔诚。现在广东和香港以及很多地方,庙里的香火也很盛,很多商店都有供着佛像。但这种信,是一种中国式的信,与真正的信仰是有区别的。信仰,是你要投入进去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没有世俗心态的投入,也就是说,没有功利需求。而中国人信佛是这样吗?求平安,求健康,求生儿子(送子观音的香火特旺),求发财,求升官,求子孙鸿运高照„„,哪个庙最灵验,那个庙最人气盛。许愿、还愿,这是最典型的功利心态。是一种“投资行为”,一种交易心态了。不是去信奉了,而是去跟神讨价还价,去讨好处了,而且还得先得了好处,后算帐——包赚不赔。这里展现的是功利的态度,实用的精神。每一声祈祷,都包藏着个人的私欲,每上的一把香,都燃烧着人间的愿望。佛成了受贿赂的对象和排忧解难的帮手。人们念:“救苦救难”的观音大士,目的是什么,是救苦救难,很具体。唐崇荣牧师说,中国现在就剩了一个信仰了——“钱”。信钱,为什么?钱实用啊,钱是最有用的,“有钱能使鬼推磨”呀。

我们看耶稣祈祷时说的是什么: “上帝啊,愿你的旨意成全”。这是完全没有私利的祈祷。耶稣祷告的是“上帝的美意”、“上帝的意志”能成全。为上帝,不为人,更不为自我。主祷文这样说:“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电视片《十字架》有一段布什访华时在清华演讲:“95%的美国人信仰上帝,我是他们其中之一。信仰是道德的核心。使人活出一种更高的标准。”布什讲的很深刻。信仰干什么?不是为了好处,不是为生儿子、为平安、为长寿,信仰是为“让人活出一种更高的标准”。基督徒信基督耶稣,也不是为了现实的好处,而是为了成为一个像上帝那样完全的人。信佛、信玉皇大帝的人,是为这个吗?显然不是。所以,那些求神拜佛的人,本质上说,根本不是在信仰。因为信仰指向意义,而不是现世的好处。

由于没有信仰,中国文化的很多问题都出在这个上面。包括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识过程,也由于这样一个原因,很难上升到信仰的高度。

我们作个简单的回顾。

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是鸦片战争时列强用坚船利舰打开中国大门之时开始的。在这之前,中国虽然周围也有一圈异族的存在,但这些民族一般都落后于中国,都是仰慕中国文化的。中国于是自己称是“天朝大国”,周围都是夷蛮之国,我们要向他们输出文化,来对他们进行启蒙。就算是蒙古人的元朝和满族人的清朝把中国整个都吞并了,最后也还是中国文化取得了胜利:是我们用文化把他们同化了。他们成了我们,我们还是我们。输到最后,我们变成赢家。但鸦片战争时情况不一样了。中国第一次遇见了对手,中国文化脆弱性的一面彻底暴露了,自我感觉良好的中国,居然是一触即溃,不堪一击,一向非常OK的中国,不OK了。这让中国人惊醒了,中国人开始想,我们哪出了问题?这就是中国文化反思的起点和开头。

作为一个世俗性文化的民族,这个反思,最先从实用的角度看问题,从物质形态上看到我们的差距:我们没有坚船利舰,我们没有洋枪大炮。于是,大清开始建军工厂,搞“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使中国有了坚船利舰,但甲午战争,有着极大舰队优势的北洋海军又再次覆没,这个事实使单纯引进西方技术破产了。于是反思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就是制度反思。我们没坚船利舰打不过人家,有了坚船利炮还是打不过人家,原来是我们的制度不行。于是,有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变了。但我们还是失

本文来源:https://www.shanpow.com/rc/102783/

《基督教文化的特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阅读
  • 入党谈话 入党谈话时常见的6个问题(含答案) 入党谈话 入党谈话时常见的6个问题(含答案)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讨论交流发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讨论交流发言
  • 青春作文之把青春献给祖国作文 青春作文之把青春献给祖国作文
  •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 读《浴血荣光》有感 读《浴血荣光》有感
  • 建设美丽中国作文 建设美丽中国作文
  • 退伍女兵入党思想汇报2篇 退伍女兵入党思想汇报2篇
  •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学习心得3篇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学习心得3篇
为您推荐